□ 徐 军
浙江省台州市下辖的县级市温岭结合市域实际,瞄准技术工人队伍这一重点群体,率先创新机制,着力破解其职业成长通道不顺畅、技能价值与薪酬挂钩度不强、流动性较高等普遍性问题,立足素质提升、探索薪酬分配、加强权益维护等方面,探索技术工人增收奔富有效路径,创出可复制可借鉴的“温岭模式”,助力技术工人高质量发展。今年6月,该市“技术工人奔富浙里‘岭’跑”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
据了解,民营经济是温岭最大的发展底牌和特色亮点,优渥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孕育了一支强大的技术工人队伍。温岭全市技工人数为30万,约占常住人口的1/5。其中,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为9.87万人,占技能人才的33%。
立足素质提升
奠定增收基础
实施产业协同“项目制”培训机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订制培训项目,温岭提升技能培训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帮助技术工人端好“技能饭碗”。目前,依托职业技能智慧服务监管平台,实现项目制培训部门多跨协同、培训课程自主便利、培训补贴领取便捷,惠及2060人。同时,搭建“互联网+”平台,完善“双招双引”“柔性引才”“揭榜挂帅”等工作机制,开展数字经济领域产业人才技能培训1900人次。
推广订单式、契约化服务。温岭全面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强化产教融合试点建设,进一步完善“爱仕达机器人”“利欧班”等订单型、合作型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推动职业院校围绕技术工人和企业发展需求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操实训等。全省率先探索中高企合作五年长学制培养模式。例如,本地名企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招收“电气自动化技术(爱仕达班)3+2”订单班,打造 “中职—高校—企业”一体化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浸润式技术技能培育。
不断扩大技能等级评定。温岭深化技能等级企业自主认定工作,将技能等级认定企业范围扩大至200强重点工业企业及重点三产企业,今年新增技能等级评价10,000人次以上。此外,聚焦泵与电机、机械制造等温岭特色产业,制定《温岭市高水平建设工匠人才队伍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温岭名匠、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荐评选活动,多方联动举办与温岭特色产业相融合的技能大赛。2021年,新增培育浙江工匠6名、浙江青年工匠20名、“台州技工”2020名;开展职业技能大赛15场,挖掘培育温岭市技能大师12名、温岭市技术能手45名、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297名。
探索薪酬分配
拓展增收路径
实施市场“衔接化”薪酬分配体制。温岭扎实推进企业薪酬调查制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与技能等级相衔接的技术工人工资指导线,通过“企业专管员”“一企一策”等方式构建技术工人收入增长的“良性生态”。后续将加快健全与技能等级相衔接的技术工人工资指导线,并依托人力资源市场引才平台,建立具有温岭产业特色的技术工人“薪酬风向标”。今年该市有86家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现薪酬挂钩100%。
探索“股权激励”改革。温岭引导上市公司采取多种形式的股权激励模式,通过授予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员工持股计划以及虚拟股等,让更多的技术工人能够享受到股权激励政策的红利。与此同时,进一步探索扩大股权激励覆盖面有效举措,加大对技术工人认购激励股票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力度,根据股权激励对象中技术工人占比设置补助额度。今年以来,该市3家上市后备企业面向46名技术工人开展股权激励,奖励股数406万股,占到总股数的3.14%。
深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温岭率先从新河镇羊毛衫行业入手,探索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先后在水泵、轴承、制鞋等行业推广,形成了“行业协商谈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企业协商谈增幅”的精准协商“温岭模式”。全市92%以上的单建工会企业每年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年均工资增长5%~10%。
加强权益维护
筑牢增收屏障
加强队伍建设。温岭常态化开展特色党建活动,强化技术工人思想引领,展现技术工人精神风貌。深化技术工人建功立业,高水平开展立功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广泛开展以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活动为代表的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为技术工人筑牢思想之基。后续将深化数字支撑,探索技术工人“数字大脑”建设,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领域服务。
完善权益保障。随着温岭技术工人政治、经济地位提升,一线技术工人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比例不断提高,“温岭无欠薪”行动不断深化。同时,有效解决技术工人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开辟“阳光”通道,技术工人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总数达2.90万人,占台州市的1/4,居台州首位,相关做法、经验曾被“学习强国”、浙江卫视、《浙江教育报》等媒体报道。此外,创新组建29个区域化组团式“产改联盟”,助力“扩中”工作,发挥试点企业头雁作用。
优化政策待遇。温岭实施高端引领“梯队制”补贴机制,对高级人才称号的技能人才给予“500精英计划””类创新人才的所有政策优待,对杰出工匠、技术能手等5人补贴房票220万元。同时,创新出台《“曙光匠才”评价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精准填补了现有技能人才政策无法覆盖的空白领域,走在全省前列。入选后,这些“英才”可享受不同程度的房票补助、生活津贴、医疗优待等方面的政策待遇。2022年认定产生曙光匠才116人,其中,工业企业103人、建筑业12人、农业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