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玉利
粮食质量安全分为营养安全和食品安全,涵盖了食物的数量、质量、营养健康及生态可持续性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粮食安全”领域的重点一是解决人类生存吃得饱问题,二是解决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国内早期重点放在粮食增产方面,如今粮食领域的发展逐步趋于强化营养安全的监管及监管指标体系的完善。
对粮食质量安全全产业链管控而言,现有种类繁多的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所采用的方法只相当于管窥,各取一段,各窥一斑,其结果很难有效保障整体粮食发展领域质量安全。
基于粮食安全领域发展的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科研团队,依据粮食质量安全的全产业链结构及每个质量安全关键点的可追溯性,基于大协调学的基本思想,将粮食质量安全的全产业链划分为六链,即“生产资料供给、市场及品牌、营养与健康、监管、生产过程、法律及标准”,以此实现粮食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证据链互联互证。
六链融合体系在实际运用过程当中,第一解决粮食质量安全所涉及农学、生态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问题;第二解决产品质量安全所涵盖的农林牧副渔产品在生产、仓储、加工、物流及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第三解决证据链参照系与实际产品检测数据快速对比以及证据链环环相扣相互链证等科学问题。
六链融合粮食质量安全体系,依据粮食产品生产组织要求、轻工食品加工要求、卫生及防疫要求、法律及标准要求、特殊食品如辐射食品与转基因原料及配剂生产及使用要求、物流仓储与销售要求、全产业链监管等要求,构建包括链间加密、链内关键点划分、预警点信息处理等大数据分析处理模块,形成基于大协调的六链融合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六链融合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于大协调体系架构下,实现全链各个关键点的质量安全数据智能获取,为粮食质量安全的可靠性、使用性和内在价值,包括在生产、贮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外在特征因素影响分析提供相关依据,进而对粮食产品实现等级、规格、品质等特性要求的管理,获取对人、环境的危害等级水平评估数据,为粮食领域全景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为实现大协调架构的粮食质量安全智能链证体系的创新打好基础。
六链融合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利用监管+科技和法律+科技结合,实现系统监管的数字化、标准化,在六链融合溯源的基础上,将依据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状态作为粮食质量安全法律证据为判据。比如对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禁用农药、兽药,产品污染变质、假冒伪劣举报、土壤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突发疫情事件等等提供快速溯源依据。
六链融合体系预警等级将分为一般到紧急危险6级,根据预警等级触发不同的响应机制。该体系通过智能链证预警,建立起农企、市场、质量技术监督、卫生、工商、环保、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公平、公正的安全屏障,旨在推动我国的粮食领域形成更加稳定、良性发展的管理体系。
(作者系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