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野

浙里富春 那么乡田

艺术赋能 文化引领

□ 许巧巧

艺术与乡村,两个看似相距甚远的纬度,当下正不断交织、相融,促进彼此的生长与发展。从古至今,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能够反映人和自然、文明或者自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良好方式。而当下中国乡村正以“艺术+”,“+艺术”的思维,激发着乡村资源价值。

“艺术乡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艺术乡建”是指文艺介入乡村建设,重新链接人与人、人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激活人的个体价值和乡村资源价值,创新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复活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治理,从而使乡村获得更高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感”、“幸福感”,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如画”的美学观念代表了中西方美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审美坐标,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之下美学思想逐步发展完善的艺术结晶。中国古典美学的“如画”观念在表现自然景物题材上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虚实相生、大象无形般的朦胧美。中国“如画”美学观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蕴含于本土文化载体之上,自身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注重精神性的追求,通过主观性的联想抒发内在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桐庐一个叫梅蓉的美丽村庄,在那里,乡野田间,稻花香里,自然与艺术结合,诗意生长。2021中国桐庐山水艺术季的活动,在这里扎根生长,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出任总顾问,国内著名艺术策展人唐尧和梁克刚共同出任总策展人,以中国十大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专业的资深艺术家创作的20件大型户外公共艺术作品为主线结合一场田野公益活动、六大主题艺术联展、当地文旅推介创意市集及文艺汇演为支线串联起整个艺术季活动的整体脉络,艺术家们以山水田园为舞台、以艺术创作为媒介,链接了桐庐县梅蓉村的自然与人文、历史与当代、理想与生活,让艺术回归乡村,回归田野,融入山水。在如画的风景中,演绎时代的“如画”美学。

总策展人梁克刚表示,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作为艺术家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在书斋中、在画室中,或者在艺术界的象牙塔里工作,而应该把自己艺术才能和天赋释放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里。这次艺术季有中国十大美院艺术家创作的20件公共艺术作品,永久落地在桐庐。有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来桐庐开展的公益项目,极具互动性的“秋叶有艺——田野艺术公益活动”。还有分布在村里的六大主题联展,以雕塑、水彩、中国画等艺术表现形式为游客呈现艺术之美。此外,还有“黄金左岸 扬帆梅蓉”沉浸式文艺演出等内容。在这时,梅蓉已成为艺术的热土、文化的胜地。

如何让艺术在地区文化中发挥独特的活力?从艺术与乡村的联动看,除了吸引流量,加大地方文化的宣传外,更需要内在的驱动力,促发一种艺术与地区文化的对话。地区文化是当地居民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代代积淀、传承而流传下来汇集形成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化。如乌镇是国内第一个将艺术节的概念引入古镇的。2015年的乌镇发生了一系列进入公共话题的热点事件,“乌镇戏剧节”、木心美术馆、“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让我们看到这个江南小镇历史的文化积淀,也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

从美丽乡村建设到未来乡村的营造,总体环境正日趋优化,而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随之而来,未来乡村是以人为本为理念下的一次乡村重构,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艺术乡建是未来乡村建设的核心,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抓手。“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引领发展”是未来乡村建设的思路。

创意设计 地方创生

“地方创生”是基于“政、产、城、人、文”的五维理念,运用“人、事、物、场、境”的方法论,梳理和提炼乡村在景观再造、业态重整、旅游开发、社会治理及品牌传播方面的实践历程。综合在文态、形态、业态、活态、生态五个方面的营造呈现,面向未来,推导出针对未来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创新与政策启示,可谓文创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生动诠释。

“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实现文化和资源的双向输出,创意设计便是很好的一个方式。2019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富阳区人民政府、西安美术学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富春杯”全国艺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营暨“富春山居”创意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中,短短两月内,通过邀请全国美术领域未来精英论剑富春,共谋发展,为乡村振兴搭建平台,为文旅经济增加亮点,为“富春山居”品牌塑造汇聚文创资源与力量。实训营活动以乡村振兴为导向,以创意设计为抓手,汇集全国八大美术院校资源,深入基层一线为各自对接乡镇“量身定制”创新创意产品,持续对接富阳乡镇优质产品的落地转化,为富阳美丽经济的提升发展奠定基础,为“富春山居”品牌建设提供了一座富矿。这样的活动致力于充分发挥高等艺术院校专业学科优势,由院校专家带领、指导,团队成员涵盖动画、视觉传达、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等多个专业,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为乡村振兴及文创产业汇聚资源、搭建平台,助力更多有创意、有激情的大学生放飞理想,不断繁荣和助力富阳乃至杭州乡村文化事业发展。

如何让创意设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的活力?近年来,如富阳的“乡村百花大会”“味道山乡”、丽水的“丽水山耕”,湖州的“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等品牌节庆活动持续发声,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呈现独特的生机活力和动能作用。“乡村要振兴,就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有别于人”。但是在当下的乡村发展过程中,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文创产业发展瓶颈。如旅游商品同质化、品牌文创产品缺乏,缺少辨识度高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伴手礼及视觉形象等,更亟待开发多元的扎根地域文化,活化非遗传统的系列乡村文化产品。

乡村文化的繁荣要在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的基础上,通过盘活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以地方村民、艺术家、政府和企业互动而成的开放性实践来“融合”乡村,基于乡土文化、历史脉络、社会网络与地方主体的在地乡建实践。

乡村艺课 美育浸润

乡村学校是乡村美育教育的主阵地,中国美术学院以独特的社会资源和专业优势,帮助乡村学校打造校园美育文化,并通过不断引入艺术教育的人力资源,将乡村学校打造成当地最具有文化和审美品位的场所,使乡村美育教学变得更加充实和饱满,形成全面育人的氛围,有利于发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而在学校里逐渐养成的文化态度和审美趣味,将作为学生的趣味参照,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社会态度和行为。

在乡村艺课上,根据所在地文化增设了很多地方性的、民族性的艺术元素,因地制宜引导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乡村学校逐步将乡村美术文化融入不同的学科、校内外活动、学校文化等潜在课程之中,如书法直播课与湖南杨林镇中心小学的硬笔书法校本课程相结合,国画直播课与陕西呼家川完全学校的语文教学相联动,将学校的美育课程体系、美育教育教学、美育师资建设、美育人才培养模式等整合起来,将美育体现在各门学科、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建立全面综合的审美教育。

教育的终极旨归是培养完整的人,美育的目的是滋养人审美感知的能力,给予人心灵情感的慰藉。

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建的乡村艺课平台为乡村儿童带来的新时代美育已然突破了传统观念中的“小美育”,转向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培养个人的审美感性、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联想等必备素养,以面向未来进行审美生存的“大美育”——我们关心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培养与特长教育,更是每一位乡村儿童的整体素养。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我们立足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思想文化传统,为这些技术性的教育手段赋予更高的意义,使之成为提升人生境界的、贯穿人生始终的精神向导;在课程结构方面,乡村艺课平台倾力打造了一系列集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动手能力、审美品位于一体的美育课程产品,长线和短线并重,以艺术技巧技能教育如国画、书法、创意美术为基础,以美育的心灵教育为方向,以更高规格的情感人格教育为目的,为中小学阶段的乡村少年儿童提供多渠道、多样式、重体验、重兴趣、强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师生共同主导的学习体系和精神供给。

在科学普及中融入美育,在艺术文创中强化美育,在服务人民中彰显美育,在文化传承中弘扬美育,从而实现由学科内的美育到跨学科、全方位整体育人的美育取向转型:从“渗透美的教育”回归到“生活化的养育”;从“利用美的形式去教育”回归到“创造美的教育”;从“偏于一隅的美育”回归到“彰显美的整体功能的美育”,向“培育美的人、美的人生与美的社会”发展,激发出人的潜能和向上的力量。

2022-07-08 艺术赋能 文化引领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0543.htm 1 浙里富春 那么乡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