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

100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助力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浙江金华市力争通过3年创建,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 本报记者 沈贞海

□ 徐朝晖

近日,浙江省金华市在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组织的竞争性评审答辩中脱颖而出,入选“十四五”全国第二批25个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浙江省唯一入选该批次的城市。

据了解,未来3年,金华市将获得9亿元的中央财政资金补助,配套市级统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支持,高标准建成100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力争通过3年创建,金华城市安全韧性进一步提高,可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城市生态底色进一步擦亮,市区内河生态流量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市区交接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

先行探索:创新“+海绵”模式

金华市是国内较早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城市之一。早在2014年就建成了“与洪水为友”的燕尾洲公园。2016年起,金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先后完成154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08亿元。据统计,金华中心城区34.6平方公里范围已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占建成区的31%。

2015年以来,金华市先后出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等20余项配套政策,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等16项相关规划,制定符合金华微丘地貌特征的6项技术标准,探索出“污水零直排+海绵”等具有鲜明金华特色的技术方法,海绵城市全过程管控体系基本建立。

“金华市9个县(市、区)中有6个获得省级海绵财政支持,湖海塘、赤山公园等入选省海绵城市典型案例。”据金华市建设局城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起步较早、推进扎实、前期成效显著,是这次金华市从全国34个申报城市中胜出的重要原因。金华市连续8年夺得浙江省治水“大禹鼎”奖,其中就有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份贡献。

全域推进:实施“243”行动

未来3年,如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高质量打造全国示范城市?

金华市为此谋划了“243”行动:“2”即建成“水系发源地海绵城市示范”和“微丘地貌区洪涝统筹示范”两个示范。“4”即从流域、城市、设施、社区4个层面构建完整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3”即打造洪涝统筹、多源补水、生态修复3个海绵重点板块。

据了解,两个示范针对金华地貌水文特点设定。围绕两个示范,金华海绵城市建设从4个层面展开。

流域层面将统筹完善钱塘江流域和金华江区域防洪布局,实施“三库三溪”、金华江治理二期等9项工程,市区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在城市层面,市区十大片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将全面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设施体系层面,将实施管网提升、应急能力建设等19项工程,实现“标内降雨不成灾、超标降雨少损失”;社区层面,将深度融合“+海绵”理念,实施24项工程,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00个以上,建成445个“污水零直排区”,探索建设海绵城市负碳社区。

金华3个海绵重点板块,也结合各自特点对标打造。通园溪板块将打造微丘地貌区域洪涝统筹建设标杆,实现洪涝的联防联调,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长湖板块将打造季节性缺水河流多源生态补水标杆,补水能力达到每天3万吨;后龙渎河板块将实施暗渠复明和生态修复,打造高密度建成区河流生态修复标杆。

全国示范:运行管控“一体化”

为扎实推进“243”行动,确保50%以上建成区达到19项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金华市对长效机制建设做了充分谋划。

“机制建设分三步走,2022年6月底前,修订完善海绵城市绩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等6项制度,强化全流程管控;2022年12月底前,实现供水、排水和公共海绵设施统一运营;2023年颁布实施《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金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数字赋能上,金华市将进一步聚焦多跨协同、流程再造、重构重塑,实现现场监测、预警研判、智慧调度、闭环处理等全流程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智治。根据计划,2022年6月底前,迭代升级城市内涝及安全运行平台;2023年6月底前,建成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平台,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金华示范经验。

2022-06-17 浙江金华市力争通过3年创建,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0037.htm 1 100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助力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