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专题

胸中有丘壑 笔下有山水

——记讴歌太行精神百米长卷《太行长歌》作者潘一

潘一在太行山深处写生

愚公移山(王屋山局部)

太行圣地(河北西柏坡局部)

雄关漫道真如铁(长城局部)

天上银河落太行(河南林州红旗渠局部)

□ 曾 平

认识潘一已经多年,最初在北京东四环王四营附近的一间画室,展示了他浓笔淡抹画风独到的山水画作,祖国南北的山山水水均在他笔下展现。几年后,我也曾在《今日中国》杂志撰文,为这位初露头角的山水画家助兴。

几年前再见到潘一,他驾驶一辆越野车,装着画笔颜料和简单的行囊,风尘仆仆,满脸疲倦,刚从太行山回来。他迫不及待拿出他的画稿,一叠叠、一卷卷,一座山、一条河,全貌、局部,皆在笔端。他告诉我,他沿太行山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来来回回不知跑了多少趟,一连几个年头都在太行山创作。

为什么选择画太行山?我问他。

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回望我们党走过的漫漫征程,战胜千难万险,都始终贯穿着我们党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他一下萌发描绘太行山画卷的念头。

他觉得太行山是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山脉,文化悠久,底蕴深厚。从这里产生的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项羽破釜沉舟、岳飞精忠报国等一幕幕历史故事,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民族魂、英雄气。厚重的文化,沉淀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特质,滋养着太行儿女的身心,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潘一仿佛一下找到了自己的坐标,他用五年的时间,沿着八百里太行,风餐露宿,用手中的画笔把巍巍太行山变成一幅幅美丽画卷。这就是责任和使命,他把这种担当凝聚成浩然正气,化作一股力量,独自创作完成百米长卷《太行长歌》。

在今年夏天一个酷热的夜晚,潘一曾扛来一卷太行画卷小稿,我们在一家宾馆的地毯上徐徐展开。全卷从南到北,依太行八陉次弟铺展。开卷以中条山为远景,起笔黄河三门峡,从黄河小浪底到王屋山,穿过太行八陉之一轵关陉;往北过太行陉,五龙口、神农山、青天河、云台山、红旗渠、太行山大峡谷均入画中;走太行第三陉白陉,八里沟、万仙山、锡崖沟、郭亮村等经典风光一一展现;逶迤北行,被太行第四陉滏口陉、第五陉井陉,第六陉飞狐陉盘旋环绕的王莽岭、蟒河自然保护区、壶关国家森林公园、娘子关、邢台峡谷群、天桂山、抱犊寨、驼梁、紫荆岭、野三坡、十渡百里画廊等依稀可见;从蔚县小五台山越第七陉蒲阴陉长城,浮图峪隘口、乌龙沟长城、紫荆关故城、万仞山,犀牛山,八达岭长城,最后主画面收笔为太行第八陉军都陉,居庸关长城隐入云雾中。

我被震撼了,这已不是五年前画零

零散散山水画的潘一,五年满满毅力饱蘸心血,终于有着沉甸甸的收获。

我坚信,每一个看到《太行长歌》的人,都会被画作的气势和艺术水准所感染,所震撼,都能从中找寻到自己心中的太行山。

这是一幅太行精神的壮丽赞歌。太行山为中华民族之脊梁,不仅在于它的山貌地势,更在于它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从太行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太行长歌》百米长卷不单单是一幅山水画作,更是作者奉献给太行山精神的颂歌。

五年的体验写生,两年的闭门创作,潘一时刻能感受到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激励着、支撑着他,为他的寻梦之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沃土和文化渊源。这力量,就是太行精神!

潘一的《太行长歌》创作的主题思想就是循着这首诗的脉络提炼和展现的。通过绘画作品来表现民族精神,讴歌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时代,以《太行长歌》的精神和内涵来彰显时代价值。

祝贺潘一。

2021-12-31 ——记讴歌太行精神百米长卷《太行长歌》作者潘一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6278.htm 1 胸中有丘壑 笔下有山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