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 平
一抹夕阳照在蔡起宝的画室,窗外是车水马龙的北京中关村南大街。朋友来访,先品茶或酒,再看他挥毫泼墨,已成蔡起宝招待客人的程序。
茗香西窗西山东海,禅音南阁南天北斗。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自撰联。茶为我所最爱,观其形辨其色,闻其香品其味,我的画室西窗面向西山,我为东海出生之人;禅音为我平日作画时安心静意必听之曲,我的窗外是国家图书馆音乐厅,斗室自号‘国一阁’,南人居北方之天地,处北斗之下,也算写尽了此生之处境与心境。”蔡起宝说。
他的画室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对面一栋陈旧写字楼里,室内,一侧是丈二的画案,上面笔墨纸砚印章书信叠放,墙上悬着几幅草书《沁园春·雪》。正中是一镜框,内嵌着北宋端明殿学士、大书法家蔡襄的朝服图。追根寻源,蔡起宝还是蔡襄的第三十二代孙。由于房间不大,蔡起宝作画,得侧身而过,不留意会带掉宣纸堆上的物品。起宝自嘲,大概这也是北京最小的画室了。
相邻的房间摆一茶案,墙上几幅竖写意,红梅傲然静荷枝立,寥寥几笔意蕴独具。一幅横幅:静风阁。
朋友们与起宝闲谈,当谈到荷花的“物格”“人格”“神格”时,才恍然大悟他为什么把“荷”作为今生痴迷的创作源头。荷作为一种生物的形态,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来解释是清高而不入俗流、和平和睦、美满幸福的象征。自北宋周敦颐写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被赋予人文情怀幻化为“君子之花”。而“神格”自然指的就是荷花与中国佛教文化的渊源。
读书、写字、绘画总让他的身心迎着朝霞起航,伴着星月行走。进入2012年后,他的艺术有了井喷式呈现:先是在“中国文化产业创新与国家战略发展高层论坛暨中国当代名家作品展”上《盛世莲华》获得金奖,接着便是2013年“北京第16届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荷画作品备受关注,2014年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海峡两岸国画艺术交流展以及河南开封博物馆“厚土开封”百名中国画艺术家提名展,他的画作再次走红。尤其是2014年末应邀在北京大学进行“水魄墨魂—中国写意画千年心路历程”的微演讲,收到了广泛好评和热情点赞。2015年新春伊始他又参加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艺术全国巡展,进一步稳固了在画坛的地位和产生巨大影响。
起宝自嘲:一路走来,赏荷、画荷、问道,已然30多年。年少时,自家鱼塘藕花盛开,心生喜悦。有感于荷花的大美、中国水墨的韵致,爱上了画荷。书屋小阁楼,荷图环壁,自题一匾,曰:“荷花仙都”,款署“荷花仙子”,此是可追忆的荷花融入我生命的原始点。心追手摹张大千及其他历代画荷高手的作品,同大师交流。行访各处荷湖、荷田,同自然融合。于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和历代咏荷诗词文集中参悟。画荷图,感念最深时,每每题写“梦也荷华”。梦外写荷日日精进,常常忘我,惟荷花是也。以书法入画,又于荷图中呈水墨山水吉祥气象,当是我生命的魂魄所在,是赏荷清友所激赏并期待的。于今,画荷问道更以永世相许。感悟良多,谨以如下三句作文结尾:画荷问道,涵浑溢清。清气宇内,富贵人间。壁上荷图引光辉,我心沐浴春风里。
起宝画荷,也写荷。他在一篇《残荷》又写道:“我爱夏荷的浓艳,铺天盖地的连绵。我也喜欢看到这衰败的荷叶,因为它经历了繁盛以后,生命重新归于静寂。残破与逝去何尝不是审美的动因?难道只有如‘夏花灿烂’才能被人们讴歌和赞扬?花落凋零渐至腐朽,看似是生命的危机,但经历了生命的狂澜以后进入一种美妙的化境,其实是在蕴藏力量,只为了再来一次的生命
历程。”
蔡起宝,字静风,自号圣莲居士,别署襄公之后、京华三珍堂主人。1968年生,浙江温州苍南人,齐白石艺术四代弟子。作品多次举办个展和联展。先后出访美、俄、法、日、韩等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多次获得金奖、银奖等。曾为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现任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委员、北京道家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会员、北京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入编:《中国艺术〈中国道家名人〉书画集》《中国当代艺术大家》《中国艺术大家》《军事学术》《今日中国》(中文版、法文版、英文版)、《名家书画》《财经界》《蔡襄文化大典》《文化强国:中国艺术大家与经典作品典藏》《北京旅游》《中国改革报》《人民画报》等。专题片:《盛世收藏:君子莲——画家蔡起宝》《中国道家书画名人蔡起宝专辑》。出版/结集:《实力派精英蔡起宝专辑》《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蔡起宝(荷花卷一、卷二)》《大匠之门·蔡起宝画集》《画荷问道·静风水墨荷花展专集》《中国画名家作品集·蔡起宝写意梅花》等多部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