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伯琦 叶 菁 黄金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基础,寻求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是新时代赋予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命题。实践表明,因地制宜发展乡村高效生态农业,是促进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有效融合的新载体,也是助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双赢目标实现的新模式。
就发展战略与组织实施而言,以全面推进福建省乡村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为例,应当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建设“万千百十”系统工程,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选择一万户农民,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家庭农场示范户
家庭农场是乡村基本的生产单元。要按照有资质、有技能、有规模、有设施、有规范、有效益“六个有”的要求,积极创建省市县三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性家庭农场,力争到2023年,县级以上高效生态农业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5000家,之后每年增长20%,到2025年培育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性家庭农场超过1万家。
推动家庭农场走优质、安全、绿色的发展路子,创设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制度,围绕农业生产记录、投入品施用强度、耕地地力变化等重点,对示范性家庭农场进行绿色发展评价,结果同步纳入农业主体信用管理体系。同时,加强示范性家庭农场动态管理,每年对照标准复查监测,对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取消称号。
大力支持家庭农场在发展生产基础上,联动产加销,延伸二三产,拓展初深加工、农业采摘、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等新业态,形成“家庭农场+”经营新模式。探索成立家庭农场协会、联盟等组织,提升家庭农场自我服务能力。支持家庭农场以联合组建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等形式抱团发展。引导家庭农场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提升整体发展实力。
选择一千个村庄,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绿色生产基地村
村庄是重要的开发基地。依托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基地村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为此,需要把握好五个层次:注重耕地保育与立体种养,提高土地产出率;注重山地果(茶)园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注重农牧结合与循环利用,提高污染防控率;注重庭院经济与合理开发,提高农民增收率;注重设施农业与规范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此基础上,形成田园绿色立体开发—山地绿色植被维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道庭院交互映衬—生态宜居康悦生活的绿色生产基地与宜居美丽村庄的新风貌。合理利用乡村田园与绿色农业资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有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把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动绿色家园与美丽乡村建设。
选择一百个乡镇,建设高效生态农业集成开发特色镇
严格遵循生态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规律,充分发挥福建不同区域农业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以绿色发展理念谋划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以市场需求引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资源配置,以优化增长方式推动乡镇产业振兴,大力构建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有效服务两大体系,强化科技和人才两大支撑,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两大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田园风光综合体,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产业园区,以特色产品维护生命力,以特色产品提高竞争力,以特色产品扩大影响力。
以县镇联合着力打造生态食品绿谷,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此,必须因势利导构建生态食品加工集群,注重配套建设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现产品的全程可信追溯;注重规范生态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让标准化与信息化贯穿产业链全过程,以优质品牌产品与智慧农业设施带动镇(乡)村高效生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选择十个农业县,创建高效生态农业优质生产示范县
依托县域特色与优势资源,打造绿色农业(林业、渔业)全产业链运营体系,把产业链主体(安全生产、高效加工)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健全高效生态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准生产,培育高效生态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立足县域产业布局与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优势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强镇、产业开发集群、生态食品新城。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
把高效生态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提升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为切入点,建立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市、区)为单元开展区域生态经济与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创建,形成梯次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现代化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通过县域高效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构建与技术集成推广,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污染防控率与农民增收率。
以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福建乡村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必将有助于推动农业绿色化发展与产业高质量振兴,也必将为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生态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单位:翁伯琦、叶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黄金泽,福建省有机农业发展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