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好为金融市场领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应海峰表示,评级机构在标准制定方面已拥有一定的经验。目前,绿色金融发展的迫切需求就是制定一个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评价标准,实现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评级行业有多年量化评价的经验,对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建模都有比较系统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在国家绿色产业指导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金融投资需求,从绿色金融的执行层面制定出绿色金融产品认定的商业标准,综合体现金融产品的绿色属性。”
评级机构可以助力标准体系的执行。评级机构作为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天然桥梁,与广泛的市场主体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执行标准更是评级机构的专长。目前,在国际绿色债券认证评估方式中,第三方认证和评级都是主要的评价方式,而这些正是评级机构的传统优势领域。“评级机构通过建立绿色评估认证标准,对发行人债券资金用途、项目是否属于绿色范畴等进行评估,对企业绿色生产周期进行辨识,并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根据发行人的绿色指标和信用指标进行分层。”应海峰表示。
此外,应海峰还指出,评级机构可以不断验证和优化绿色标准体系。他强调,绿色标准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评级机构在绿色评级过程中,利用在方差验证、矩阵迁移等技术方法上的积累,不断地给出评级结果和实证之间的差异,对标准体系做出及时和有效的修正,使得标准更加与时俱进,逐步形成更加有效的标准体系。
“绿色产品也是金融产品,只要是金融产品就有投资风险。”应海峰表示,评级机构恰恰是风险揭示的专业机构,通过对绿色金融产品进行风险定价,可以引导资本在绿色产业领域中合理布局。
据应海峰介绍,中国债券市场中绝大多数绿色债券都是3年~5年期,10年期以上的债券数量较少,而绿色改造过程又具有投资期长、回收期长的特点,短期资金的配置很容易产生短债长用,出现资金缺口,增加投资风险。因此,在绿色经济发展的初期,需要对绿色产业的经济效益、信用风险和环境效益进行平衡,在这一时期评级机构可以通过传统的信用评级和绿色信用评级的双评级结论对绿色产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给予充分揭示,对于引导资本市场回归理性,在绿色领域有效布局发挥积极作用。
“绿色产业是每一个人的事,要想真正实现整个绿色经济的闭环运行,就需要构建起为每一种产品和服务消耗的绿色资源进行科学定价的机制,让所有的消费者为清洁空气买单。”应海峰表示,“面对波澜壮阔的绿色金融市场,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力量通力合作、积极探索下,绿色金融的中国故事会更精彩,共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会更加绿色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