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军
10月1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深圳市大鹏新区名列其中。这是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中国天然氧吧”后,大鹏新区获得的又一“国字号”招牌,标志着大鹏新区践行“两山”理论走出了一条硕果累累的大鹏路径。
坚持海陆统筹
创新体制机制
优美自然生态是大鹏新区最鲜明的底色、最宝贵的资源。大鹏新区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推动新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认真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先行示范。
早在2014年,大鹏新区就牵头编制了《深圳市大鹏半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2020年)》,这是深圳首个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的区级改革方案。方案提出6个方面34项重点改革任务,实施一系列在全国具有先导性、实验性的改革举措,在全国率先搭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框架体系。同时,不断完善针对大鹏半岛原村民的货币化生态补偿,惠及大鹏半岛原村民1.6万多人。
大鹏新区约占深圳市一半的海岸线和1/4的海域面积,有128公里海岸线、305平方公里海域、54个沙滩。大鹏新区秉承“海陆统筹”思路,在全市率先全面推行海岸线管理“湾长制”。以前,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分属生态环境、海洋管理、海洋执法、海事、海警等5个部门,未能形成以海陆生态环境统筹监管为目标导向的管理合力。2020年8月,大鹏新区成立由生态环保、文体旅游、海事、城管、交通等多家单位组成的执法队,建立信息互通、联合会商、联合执法、联合督办的工作机制,形成海洋环境综合治理的海陆统筹新模式;建立“水气声土林”全方位实时动态监测监控技术平台,依托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深圳市大鹏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所,设立全省第一个环境资源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法庭,实现生态环境损害现场和司法鉴定诉讼程序无缝衔接。
2020年8月,大鹏新区还完成全国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指南》编制,率先探索海洋碳汇交易机制,构建科学规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其具有应用方向的前瞻性,是海洋经济领域与碳排放管控双领域高度结合的重要突破口;项目核算范围全面,依托大鹏新区的海洋资源特点,充分涵盖各种可交易价值的碳汇类型,形成系统的核算指南和规范。
整合优势资源
推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
大鹏新区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以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增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挥棒”,应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研究成果,将阳光、沙滩、碧海、森林等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旅游产业生产要素,推动新区“旅游+”产业实现高速发展。
生态价值赋予“旅游+”产业旺盛生命,文化内涵植入“旅游+”产业鲜活灵魂。大鹏半岛蕴藏深圳最丰富的“山、海、林、城”自然生态资源和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每年数以千万人次的市民游客入岛观光旅游。大鹏新区按照深圳市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推进大鹏半岛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挖掘大鹏半岛文化,梳理出生态文化、红色、海洋、非遗、精品、创意、旅游、海防、群众等“八大文化”,为旅游产业高端发展提供“生态价值+文化内涵”双引擎,满足人们全域、全季、全业态、全年龄旅游的美好愿望。
多年来,大鹏新区在不断擦亮“绿水青山”生态底色、保护光大历史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湾区+山海+生态”叠加优势,顶层设计大鹏半岛“旅游+”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在“一核两翼”产业布局中,规划建设龙岐湾海陆统筹文旅、金沙湾国际乐园度假、东西涌生态滨海旅游、溪涌滨海旅游门户、土洋—官湖红色旅游、南澳国际游艇旅游、桔钓沙海上旅游、坝光生物康养旅游、葵涌城旅一体、大鹏城旅一体示范等“十大集群”,以“自然的+人文的”资源融合和产业模式满足市民游客对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需求。2015年~2020年,前来大鹏新区旅游、度假、康养人数累计超6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累计突破300亿元。
8月26日,全球最大乐高乐园度假区在大鹏新区南澳新大片区动工。该项目将投资53亿元,建设乐园和配套酒店两部分。其中,乐园占地53.4万平方米,拥有超过100个游玩设施;酒店占地约5万平方米,3个主题酒店拥有1000个房间。据介绍,2024年建成后,人们在这里可享受与众不同的亲子游乐。
9月17日,大鹏自然童书馆开馆仪式在大鹏所城怡文楼举行。这是全国首个以自然童书为主题的少年儿童自然阅读和生态教育空间。这座建在“古书房”里的现代童书馆,作为文物活化和民生实事的双赢范例,成功探索了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童书馆划分为“海洋”“森林”“陆地”三大主题空间,将古建文物与自然教育阵地有机结合,深受少年儿童喜爱。近年来,大鹏新区保护利用的沙鱼涌古村、盐灶古村、东纵司令部旧址、红色纪念馆、袁庚旧居等都已成为这一模式的成功案例。
大鹏新区深度融入市级“山海连城计划——一脊一带十八廊”规划,启动“山海公园带”建设。按照“三山两湾”生态空间分布,最大限度挖掘、整合、利用优势资源,建设龙歧湾片区公园群、新大片区公园群、西涌片区公园群,通过绿道、碧道、景观大道等串联19个郊野公园、42个历史人文点、55处城市绿地、30处观景台,实现300米见绿、500米到园、800米观海的公园带形态,建成集健康运动、休闲娱乐、观山看海、文化展示、生态宜居于一体的“山海里的大鹏”“生态里的大鹏”,让每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市民游客,在大鹏半岛找到健康与幸福的坐标、找到诗歌和乡愁的归宿。
对标国际一流
打造生态宜居典范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大鹏新区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减污降碳协同、生态产业发展,制定了《高质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着力为开启大鹏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提供坚强保障。
行动计划坚持系统联动、湾区特色、改革示范、共建共享等原则,涵盖六大方面27类工作任务:
引领生态文明改革,打造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大鹏样本”。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推进生态资产市场化管理机制建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效能,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保障水平。
引领实现“碳达峰”,提出绿色低碳发展“大鹏方案”。构建“碳达峰”管理体系,推动新区碳汇产品多样化管理,推进低碳发展区域试点,创新打造低碳产业体系。
引领湾区保护修复,建设高品质湾区生态“大鹏典范”。高质量创建“美丽海湾”,创新海岸带生态综合管理,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完善海洋资源利用业态监管,加强海洋垃圾综合治理。
引领环境质量全过程治理,形成污染防治攻坚“大鹏路径”。建设新区环境监管平台,实施城市建设环境品质化监管,推动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提高生态环境工程治理能力。
引领生态经济增长,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大鹏模式”。强化生态优先的空间规划衔接,形成生态融合开发格局,推进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引领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建立多元参与“大鹏品牌”。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发展,开展生态环境健康管理试点,打造大湾区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大鹏新区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质量建设生态环境更优的“美丽大鹏”和城区环境更美的“品质大鹏”,全方位做好生态保护,让城市更“生态”,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城区,努力成为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艘“冲锋舟”。
“城在山海内,人处生态中”的美好发展格局正在大鹏新区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