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于破立间探索发展路径 自快慢中捍卫新闻真实

——浅谈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优势与短板

□ 刘 政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随着“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在受到冲击的同时开始了转型之路,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逐步融入信息传播的全媒体格局中。传统媒体在传播渠道等方面的短板得以弥合,其体制架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但也存在着传播速度等不容忽视的短板。在新闻资讯传播速度快、内容驳杂的当下,传统媒体更应发扬优势、坚守阵地,发挥去芜存菁、正本清源的舆论职能,推动主流价值观在当今复杂舆论环境中起到引领作用。

传统媒体的体制优势

而今,新闻舆论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独家制造”,但传统媒体仍保有对于新闻报道的严肃性和专业性,这得益于其自身的机制优势。

人才优势

传统媒体的采编队伍经过长期锻炼,具备专业过硬的新闻知识、技能。同时,人员流动相对稳定,在新老传承上仍能维持一种类似于“师徒”的传承,使媒体始终保有其自身风格。

同时,随着传统媒体的转型,大量新媒体人才涌入其中,为其带来新的活力,也使传统媒体相较于自媒体而存在的传播平台、手段上的短板逐渐弥合。

资源优势

在资源方面,大部分传统媒体的履历比互联网的诞生时间要“老”上不少。传统媒体长期从事一线采访报道积累下了丰厚的新闻“资产”。老相片、老视频、老档案等素材在改革开放4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要时间节点都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逐步加大力度。2020年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如果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论起,其时间跨度,对于许多人来说,未足一生。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而新闻的伏笔,则在于长期关注,这多为数代记者的接续报道。传统媒体对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对自媒体而言仍是无法跨越的壁垒。

同时,基于党媒姓党的原则,我国的传统主流媒体在权威信息的获取、发布上具备无可替代的天然优势。

新闻真实的价值取向

“新闻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认识新闻的作用,要看到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传统媒体始终坚持新闻真实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娱乐至死,流量为王”是不少人对当下信息驳杂的舆论情况作出的评价。资本与自媒体追逐流量,以此为金钱的密码。但社会变革、政策走向等永远牵动着民生关切的“深水区”,仍然是传统媒体的主阵地之一。

当下的舆论环境极为开放,传统媒体已不再是对外发声的门槛。可在各种舆情事件中,无数的反转无疑极大地消耗着人们对真相的判断力。

传统媒体的金字招牌得益于长期积累下的口碑,口碑铸就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从社会角度看,我国民众对传统媒体仍保有着一种日积月累留下的淳朴信赖。

“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比作波浪,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那些乱象在洋面上的表象。”正如《乌合之众》所形容的,充满煽动性的不良舆论引导正如洋面表象,传统媒体必须一如既往地在波浪中划出正确的航道,对这些新闻进行有效甄别,厘清真相,回应社会关切。

坚持新闻真实原则,是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所在,更是传统媒体的立身之本。作为我国的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对新闻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绝对不能为了自身的发展或者制造轰动效应而丧失原则。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只有紧密贴近群众,深入生活去进行调查和研究,才能更加接近真实,进而对新闻进行真实准确的报道。

全媒体化转型成果

传统媒体要想不被时代的发展所吞没,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正视新媒体对于自身的冲击,有效地将新媒体所具有的优质资源与自身的发展进行紧密融合,促进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全面融入网络平台

“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所要求,传统媒体迅速开展了全媒体化转型。

从网站到微博,从官方公众号到短视频平台,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传统媒体不断展开对新生事物的探索。“打不过就加入”,传统媒体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当中,在转型中探索、发展出全新的全媒体报道方式。

这不仅是在宣传平台上的探索,更是师法于自媒体精悍明快的逻辑内涵,满足新时期广大受众的阅读需求。

传播正确舆论导向

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反映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被称作网络舆情。近年来,作为民意表达通道,网络舆情反映出许多真实的声音。

同时,“人为”炮制的网络舆情屡见不鲜,其中不乏资本操弄流量伪装民意、再用假舆情假民意倒逼相关部门的行为。

随着传统媒体的转型逐步见效,及时有效地在全媒体平台发声极大促进了互联网内容治理的效率。

形成严肃活泼的报道氛围

过去即使深入到采访一线,纸媒记者的报道成果往往局限于文字,而电视媒体的宣传也仅是在栏目时间内昙花一现。有记忆的互联网极大提升了新闻传播的“生命周期”。

全媒体时代下,“互联网+”的现代思维推动着新一代的记者们拓展开新闻报道思路,严谨的传统媒体在报道中逐渐富有趣味性。评论、互动等互联网交互方式实现了传统媒体的形象重塑,亦庄亦谐的风格显然更接地气。

随着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日益创新,多样化的平台和技术手段使采访内容得以“多元化”展现,这不仅使新闻报道更加丰满、更具公信力,也同样使不同类型的受众都能获得更合口味的信息。同时,这也要求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更具备综合素养,从不同角度报道现场情况,既保持传统媒体自身的严谨优势,又贴合当下受众的思想需求。这也需要记者在我国经济、民生的发展进程中,挖掘更多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新闻线索,回应人民关切,使受众真切感受到伟大变革与己身同呼吸共命运,引导风清气正的社会思想潮流。

传统媒体的阿喀琉斯之踵

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在充满新生事物的当下,传统媒体的转型远未结束,需要克服和补足的困境与短板依然存在。

在速度与精准间摇摆的公信力

随着网络宣传渠道的拓展,速度、效率成为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相竞的一环。近年来,传统媒体的新闻“翻车”事件同样屡见不鲜。

对于“翻车”事件,甚至有传统媒体开始尝试“萌”混过关。这看似是一种对社会容忍度的试探,实质上仍是对其往昔公信力的消磨。传统媒体需要扬长避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和信息,坚持真实性原则,更专注深度报道,以严格把控来保障其公信力。

从新闻热点的制造者转变为“搬运工”

在新闻报道方面,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之间并非完全不存在壁垒。这更像是蛋糕变大后,守着舆论宣传一角的传统媒体面对着新闻线索的自我发声。

当下,对新闻事件发声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特权,过去作为新闻线索而寻求传统媒体“声援”的群体已然拥有了站上舞台的权利。

传统媒体往往不再是热点的“生产者”,而是扮演着“搬运工”的角色,新闻事件已经形成了从网络到传统媒体再扩展到整个社会的舆论发酵链条。这无疑更考验传统媒体的定力和判断力,针对新闻事件展开独立专业的调查,呈现新鲜、真实的独家新闻报道。

盈利问题

当前,传统媒体受自身传播方式的限制,广告的形式依然以硬广为主,停留在报纸版面、电视广告、音视频链接等方式,且受众驳杂,在软广告上缺乏如直播带货、达人推广等对垂直受众的影响力,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份额被极大削弱。

结语

时至今日,传统媒体仍保持着其特有的凝聚力与延续性。“地球不爆炸,我们不休假”是一句新闻媒体间流传的戏言,但传统媒体确实在细枝末节与笔走龙蛇之间以钜细靡遗的态度和专业精准的笔触,记载下时代的每一键音符。

从信息化时代到来至今,无纸化的推行也曾颠覆不少人的工作与生活。在名为淘汰、实为筛选的时代浪潮中,总有必需品最终被保留下来。从当下看来,传统媒体的生存理念仍可与时代同行,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也将继续随着不断更新的宣传手段推陈出新。

2021-10-29 ——浅谈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优势与短板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4217.htm 1 于破立间探索发展路径 自快慢中捍卫新闻真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