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限
随着微信、微博、抖音、头条,再到VLOG的兴起,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新闻媒体行业随之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局。这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解决“本领恐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无疑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应对融媒体时代的传媒变局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广大新闻记者要将践行“四力”要求融入新闻采写全过程,从而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精品,在新的发展机遇下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融媒体时代践行“四力”的重要性
早在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四力”要求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都是适用的,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融媒体的出现使传播新闻学、大众传播学的传播方式及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闻内容传递、受众交互得以实现,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也打破了新闻记者对新闻采写的绝对话语权,所以践行“四力”对新闻记者来说十分重要。在融媒体时代下,人们更希望能够接收到具有时效性、深度性、新颖性的新闻产品,这也需要新闻记者能够落实“四力”,深入基层一线的脚力、敏锐发现新闻价值的眼力、主动思考的脑力以及善于“说话”的笔力,凸显新闻传播的深度和底蕴,为受众创作出温度与深度兼具的新闻产品。
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锤炼“四力”的具体措施
如何在融媒体时代增强新闻舆论“四力”,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固有的优势,实现融合发展呢?可将“四力”融入新闻采写全过程,从而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精品。
“脚下有泥土”:深入基层,关心民意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好的新闻报道,绝对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查查资料就能写出来的。融媒体时代,传播手段、表现方式发生改变,但是,受众对于“真实”的追求并没有改变。正所谓“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记者唯有沉下心、俯下身,深入基层一线,同群众一起,与人民心连心、体会他们的感受,才能感知时代的脉搏,发现最动人的身影,听见最真实的声音。
“慧眼识真金”:独特视角,敏锐捕捉
融媒体下,信息资讯与话语言论的传播渠道不再单一。面对纷繁复杂的资讯,敏锐观察、善于发现身边典型人和事的独特点,聚焦有价值的亮点,则需要一双“慧眼”。记者通过“脚力”走到了新闻采访的一线,只是“身至”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心至”“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面对同一地点、同一采访对象,要善于在“共性”中寻找“特性”,运用“不走直路”的方法,才能真正在新闻一线发现最独特的元素,为读者呈现最具新闻性和最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用脑多思考”:把握方向,深思审问
互联网时代,脑力是媒体更为珍贵的思考力,也是更深层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前期要做足功课,充分了解采访内容,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在采访中,多动脑、多分析、多思考,对采访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仔细辨识和研判。此外,深度选题策划的能力,同样也是非常“烧脑”,它需要具备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分析能力。要让自己的新闻作品有深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就势必要养成多思考的习惯,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能力。
“妙笔著文章”:见字如面,直抵心灵
脚力丈量了支点,眼力确认过焦点,脑力生发了灵感,笔力流淌出神采。互联网时代,内容的表达要求我们追求“最优质”,既要创新,更要融合。笔力,其实就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它要求新闻工作者改进文风,跳出僵化的套路和模式化倾向,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增强作品的生命力,以灵活多样的技法来组织材料、表现主旨。“妙手著文章”是记者必备的硬功夫,记者要通过笔触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传达给读者,做好时代的记录者、观察者、传播者。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不仅是提高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的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更是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具体体现。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广大新闻工作者只有锤炼“四力”,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的力作。只有践行“四力”,才能在媒体融合时代与时俱进,谱写出光彩的新闻篇章,从而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