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人工智能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与发展

□ 岁正阳

人工智能简称AI,最早是由计算机科学理论奠基人图灵提出的概念,主要依靠计算机和算法程序来实现类似人类大脑的一种理念方式。人工智能拓展了新闻传播学的视域,对新闻生产也有着跨学科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指出,人工智能将是未来传媒业变革的重要方向,伴随人工智能理念的不断深化,大数据、机器人、算法推荐系统等技术都将被更加完美地呈现出来。

人工智能给新闻媒体带来的机遇

新闻生产角度

新闻采集:时空双重维度的延伸

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促使新闻采集更加迅速、时效性极大提高。在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时,“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自动编发的稿件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25秒的时间内就采集到了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村镇、周边县区等10余项数据,人工智能与新闻报道的结合,增强了新闻采集的时效性。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还可拓展新闻报道的空间范围。贝鲁特港爆炸事故中,无人机的拍摄能够进入到危险区域收集信息,通过智能选择路线、计算周围环境等智能方式,能够第一时间准确采集到更大范围、更多视角的信息资料,这大大延伸了新闻报道活动的触角范围。

新闻生产:智能写作加快生产效率

主张技术决定论的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广播延伸了我们的听觉,电视延伸了我们的视觉,而机器人写作的本质是在延伸人类的写作知觉。在新闻生产环节,机器人记者不仅能够快速地从信息材料中抓取文字,并且能够利用大数据网络智能抓取相应图片,使得新闻写作更加高效,减少了人工的报道差错。

新闻呈现:临场化体验感得到加强

人工智能的加入,使得3D新闻、VR新闻、AR新闻等都能够呈现出一种临场化体验感,如“今日俄罗斯”就把演播室虚拟成军事战争地,“美国气象台”利用3D技术报道弗洛伦撒飓风,都让观众超越时空界限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新闻正在发生”。

新闻生产模式

生产模式:对话式模式出现

人工智能进入到新闻生产领域中,传统的、线性的新闻生产模式被消解,对话式的新闻生产模式逐渐出现。2016年,百度“度秘”机器人解说上线后,同步实况解说奥运会篮球赛事,打造出了私人化的观赛体验,这种点对点的实时直播的对话式专属服务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模式,是一种对话式的生产模式。

把关模式:信息识别精准优化

人工智能引入到新闻审查模式,信息识别技术更加精准优化,不仅可以实现对“关键词”的识别,还可以对“情绪”“舆论”进行识别。例如,微信中“辟谣助手小程序”,可以对个人传输信息与数据库中信息进行比对,将错误信息核实报道传送给误信谣言的人,帮助甄别其信息的真伪。

生产理念:人机结合的理念革新

无人机、传感器的应用扩大了新闻信息源,机器人写作提高了新闻生产的速度,大数据、云计算实现新闻可视化呈现,算法分发有利于新闻信息抵达最广泛的受众。这种人机结合的新闻生产理念成为一种新趋势。例如,2019年国庆大阅兵直播中,利用无人机360度全方位拍摄,再利用智能剪辑,还原新闻事件的全景全貌,使广大受众“云参与”国庆阅兵。在此背景下,智能设备不再是“被动”的传播媒介,可以针对传者的“意图”和收者的需求,对信息符号和内容进行修改调整,成为新的编码者。

新闻产业结构

重构格局:媒体机构多面融合

首先,媒体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大数据采集、智能生成都将打破壁垒,实现资源之间的深层面融合,提高媒介资源利用率;其次,媒介机构与其他行业进行跨行业合作。

传媒经营:促进资本与技术的双向互动

在技术驱动下,智慧媒体的发展是未来趋势。一些媒体顺应这一趋势,开始了智能化的布局,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运用到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比如,腾讯、百度、凤凰网等公司都在研发自动写稿的机器人,如今,机器人写稿已应用到财经、体育或数据等相关领域。

人工智能给新闻媒体带来的挑战

内容同质化,适用题材有限

由于智能机器人是按照事先设置好的模板进行信息的嵌套,内容呈现出同质化、模式化倾向。机器人并不具备新闻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写作内容缺乏人文关怀的感性因素。同时,机器人写作并不能完成深度报道,也并不适用于所有题材的写作,目前只适用于财经、体育、突发事故类报道。

新闻媒体成为信息茧房的“背锅者”

算法推荐虽然实现了个性化与定制化,但也容易形成信息茧房与信息孤岛的问题。在当下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而当自己陷入信息茧房当中时,用户往往习惯性责怪媒体,并不会责怪算法推荐本身和自身的选择性接触。因此,新闻媒体成了负面效应的“背锅者”。

技术裹挟使得把关难度加大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多样态新闻呈现的同时,也加大了新闻媒体对信息的审查难度。与以往的文字识别不同,面对视频动画、虚拟视像等新闻产品,新闻媒体的把关将更加难识别。

唯“人工智能”论,模糊了新闻报道的焦点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将会为新闻业注入新血液,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但是,过分注重技术的使用,忽视内容的精耕和价值的坚守,主流媒体可能会陷入“炫耀锄头而忘记挖地”的窘境,进一步丧失核心竞争力。如《光明日报》的“钢铁侠”报道神器在两会报道中就曾被质疑“过分炫技”,最终没有新闻产品的输出,令媒体本身陷入争议。

人工智能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思考

智能采写定制化新闻

智能新闻的信息采集与编辑更加精准,给新闻记者与编辑提供了更多信息反馈渠道。2018年初,新华社发布了我国首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该平台仅仅用时10秒钟就生产了一条两分钟的视频新闻,该平台通过摄像头、传感器获取视频与图片信息,继而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判断,利用大数据与算法将这些信息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通过信息重新检索和排序形成最终的智能新闻。

实现新闻内容的个性化推荐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媒体行业的应用,可以向着打造用户沉淀平台去努力,为用户打造特别的新闻阅读体验,提高用户的参与度与满意度。如“今日头条”就以智能技术为壁垒,以海量数据为依托,通过机器学习感知、理解、判断用户的行为特征,通过在App的滑动、搜索、查询、点击、收藏、评论、分享等动作,综合用户具体的环境特征与社交属性判断用户的兴趣爱好,推荐个性化的新闻资讯,塑造千人千面的阅读场景。

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人工智能的应用提升了信息采集的效率和利用率,能够满足新闻受众的不同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万物相连并全面数据化,人们在享受由科技带来的智能便捷的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对于人工智能的“入侵”,新闻从业者必须把握其发展方向,坚守人的价值,从实际出发,努力创新以应对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

2021-10-29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4213.htm 1 人工智能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与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