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 琼
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具有提供人才资源和技能支撑的独特作用,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但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短板。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大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职业教育为我国培养了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但一直被视为普通教育的“衍生品”和“附属品”,在部分人心中“低人一等”。同时,我国高技能人才缺乏,只有5000多万人,仅占技能人才的30%左右,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的差距较大。近些年,普通教育的比例不断地提高,很多大城市的普职比已经达到6:4甚至7:3,而德国、芬兰、奥地利等国家的普职比仅为4:6。
职业教育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强认可度。要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加快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畅通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搭建更多连接通道,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推动更多人以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认识职业教育,改变职业教育“一选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职业教育改革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引导职业学校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鼓励职业学校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等人才担任兼职导师,探索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体验式实训教学,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深入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
经合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年轻人失业率较低的国家多数采取类似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制度。德国自1969年推行学生边上学边在企业实习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制度以来,约50%的劳动者接受过双轨制职业教育,近70%的学生在实习企业找到工作。实践证明,职业学校学生越接近工作环境、生产一线、实操过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就越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我国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职业教育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职业学校单边内生转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双边互动发展路径。职业教育办学要加快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大胆改革教学教法,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提升技能。
职业教育要瞄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方向,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及时总结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具有示范效应的重大举措,将成熟的经验复制推广到更多地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加快实现职业教育区域化、区域职业教育产业化、产业职业教育集群化。
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提升职业教育辐射力
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只有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才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要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规划指引和政策保障,规范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行业协会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桥梁,要发挥好资源整合和协调指导的作用,实现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区域融通和自由流动。
优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提升职业教育治理效能。创新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标准体系,构建国家、省级、学校三级职业教育办学标准体系,完善国家层面的学校设置、专业开发、教材教法等标准制度,支持地方制定课程设计、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特色标准,鼓励学校开发职业教育人才标准。
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大对人才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制度供给。加快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深化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完善职业资格标准,稳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
深入推进保障机制改革
提升职业教育持续力
完善职业学校党建机制,增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加强职业学校党建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发挥好院系、师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完善职业学校扶持机制,夯实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经费保障。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体制,发挥好中央财政专项投入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种子资金”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职业教育。进一步优化“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建设技能型社会”等扶持举措,提升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效性。
完善职业教育奖励制度,提升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德国曾出台专项资助计划,对接受实习学生的企业机给予12个月的财政资助。德国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每个月可以获得800欧元奖励,企业每年对每名实习学生投入资金平均1万多欧元。可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奖励政策,对接受实习学生的企业和学生给予奖励,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全面转型升级。
(作者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管理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