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 云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更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如何振兴?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的河北省巨鹿县,以农业农村改革为抓手,俯身躬行,引领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地处华北平原的巨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探索农村改革路径具有典型意义。
巨鹿在科学构建“顶层设计”的同时,以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的短板为突破口,实施“五化”改革路径,即土地规模化、农民职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智慧化、产品品牌化,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功能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以改革思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强化改革思维
整合优势资源
巨鹿是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土地属盐碱沙性土质,较为贫瘠。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巨鹿人,有着不屈的坚韧性格,有着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劣势中寻找优势,培育出金银花这一特色产业。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优质干花1.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金银花道地药材主产区,也是加多宝、以岭药业等金银花中药材重点需求企业的供应基地。
巨鹿的土壤以沙壤质、弱碱性为主,但特色农业依然有优势、有潜力——是中国枸杞示范基地、国家串枝红杏生产基地、国家级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先后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河北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先进县等,拥有“巨鹿枸杞”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优势不单单是建立在传统上的,也是发展来的。巨鹿依据土壤特点,引进克瑞森葡萄。该产品采果期在12月上中旬上市,可保鲜4个月~5个月,亩产量约6千斤~8千斤,效益5万元~12万元,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期,成了巨鹿的新优势。
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巨鹿创造了新的空间。但巨鹿人依然保持着清醒头脑:金银花产业大而不强,产业层次还比较低,偏重于种植,富民不强县,品牌不够亮;新优势产业规模小、品牌价值低。于是,对于新优势产业,他们着手在规模化种植、龙头企业引领、提高组织程度等方面突破。
如何结合当地优势,夯基础、补短板,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新上任的巨鹿县委书记杨振东调研后强调,要走出一条提高金银花品质、延伸产业链条、掌握话语权、推进标准化种植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加快成立一支金银花产业发展基金、培育一个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一个金银花特色产业小镇、叫响一个金银花公共品牌、实施一套标准化种植体系、引入一批金银花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建立一套金融服务体系“七个一”行动,真正实现“一花托百业”。同时,要求相关部门与金银花协会和企业加强沟通,主动服务,勇于担当,全力以赴解决好全县金银花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优化改革路径
构建生态产业
作为农业大县,巨鹿在特色产业方面下了不小的功夫,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产品。除了有名的老三样“金银花、枸杞、杏”外,又发展了新六样“克瑞森葡萄、食用菌、菊花、草莓、苗木、设施蔬菜”。
今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任务落地巨鹿,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这对特色农产品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宋光华说,对农业生产而言,土地是第一位的生产资料,而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规模效益,这也是在改革路径上为什么把土地规模化放在首位的重要因素。
巨鹿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国亮介绍,在土地规模化方面,巨鹿正探索加快土地流转办法,力争2年内流转土地经营面积达23.8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66%。目前全县“万元钱”种植面积近20万亩,计划今后每年新发展“万元钱”种植5万亩以上。
职业农民是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主力军,培育职业农民成为农村改革的当务之急。巨鹿县职教中心校长薄澜说,学校紧扣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迫切需求,侧重农业实用技术技能传授。学校在全县乡镇设立了24个教学点,通过办培训班培养了1445名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结合全省“双创双服”等活动,每年对贫困户劳动力、回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开展专项农业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2000人次,为“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提供人才支撑。
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智慧化不仅是改革路径,更是时代之需。”对此,巨鹿县科协主席刘建勋感慨颇多。据介绍,巨鹿充分利用大数据中心,建立了巨鹿县农产品溯源系统,实现可视化链接。
把握改革原则
协调整体推进
改革的科学性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如何科学性地推进改革?巨鹿在改革方案“顶层设计”之初就同步设计,为改革画出6条原则“标准线”。
特色农业优先发展原则。突出巨鹿产业优势,重点围绕“3+6+N”特色产业做文章,努力实现由特色大县向特色强县转变。
功能性粮食优先发展原则。要以富硒农业为重点,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传统粮食种植进行功能性提升,实现粗粮细作,实现粮食功能、营养、健康、安全同步发展。
集体农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发展原则。以规模化、专业化为发展方向,鼓励土地、资源、政策等要素向农业公司、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优先发展。
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园区优先发展原则。鼓励社会工商资本积极投入农业产业,靠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的引领示范,带动全县特色产业、功能农业快速发展。
全产业链条优先发展原则。坚持走大农业大发展之路,按照“基地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实施推动,创新“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种植基地+订单农业”等发展模式,做强做大做长全产业链条。
稳步推进组织协调原则。充分发挥各专业协会作用,接受统一管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资源共享。
宋光华说,在此基础上,强化政策支持,适当调整财政投资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发展项目,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在金融、就业、补贴、人才政策等方面,协调各方力量整体推进。
只有把产业基础夯实,把特色做成优势,才能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一个灿烂的巨鹿正喷薄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