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野

数字赋能社会治理 艺术提升乡村气质

浙江桐庐县莪山民族村大力开展数字乡村、艺术乡村建设,村民们得以充分享受数字化红利,艺术走进乡村、赋能乡村,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 王仪楚 王 锦 杨亿鑫

今年以来,浙江省桐庐县继续大力开展数字乡村、法治乡村、艺术乡村、创业乡村、文明乡村“五大乡村”建设,打造“经济美丽、全域景区、人人文明、崇德尚法、幸福向往”的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积极探索具有桐庐特色的实践路径,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桐庐风采。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莪山民族村已被列入全县首批美丽乡村3.0综合示范村。让我们走进莪山民族村,一探这里美丽乡村建设的风采。

“数字”带来精彩变化

一头是杭州的名校老师,一头是就读于莪山民族村莪山民族小学的山里娃,两地师生的互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戴上一副眼镜,就可以畅游星空、深潜海底……这就是莪山民族小学5G-VR课程应用教学中的场景。

从2020年10月起,莪山民族村启动数字乡村建设,首个落地的项目就是5G-VR教学,莪山民族小学也成为全国第一所采用5G-VR课程应用教学大纲的学校。

莪山民族小学是一所山区学校,200多名学生中,有很多孩子从没有离开过桐庐。对他们来说,5G-VR课堂是一个近距离接触外界的好机会。

在一楼的5G教室内配有40套VR眼镜和控制中心、录播系统等设施。自从有了5G教室,开展5G-VR教学成为孩子们最期盼的事。

教室里,学生们戴上VR眼镜,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VR垃圾分类知识课,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垃圾回收从收集到终端处理、终端处理后再进行循环再利用的全过程。

“VR眼镜实在太神奇了,教学很生动、很形象,带上眼镜后我就像在现场。”每次上完5G-VR课,孩子们总是特别兴奋。

位于教学楼二楼的5G课堂,则是孩子们与城里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地方。在这里,山里的孩子也能聆听到名校名师的讲课。

对于莪山民族小学的老师们来说,5G-VR课堂的应用也为他们带来了观摩学习进步的机会。“通过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山区学校得以不断拉近与大城市名校的距离,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能与同学们一起观摩学习、一起进步。”莪山民族小学教师杨君说。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开展,不仅莪山的孩子们能享受到数字教育带来的精彩变化,当地的村民们也得以充分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红利。

走进莪山民族村西金坞自然村,这里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村口的景观花园内绿植茂盛、生机勃勃。这座集公园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花园,实际上是一座污水处理终端,通过它实现了污水处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完美融合。

作为2018年浙江省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的试点,西金坞自然村开展了污水管网改造铺设、建筑风貌整治和水系梳理提升等项目,通过污水、房屋、环境整治等举措,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现象,进一步做好“环境+”文章。

早在改造之初,西金坞村就种下了“数字乡村”的基因。

基于污水管网改造夯实的基础,数字化加持的污水处理系统,让每一滴污水都安全回归自然。经过污水处理终端灭菌消毒后的污水将被收集到蓄水池中,通过云计算对“大数据”进行全面分析,自动制定科学的灌溉计划,运维人员在手机上就能实时进行灌溉回用监控管理,为西金坞村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该村还请来了“生态管家”。“生态管家”系统将污水管理工作纳入智慧信息平台,依托专业化、标准化的人居环境管理服务体系和管理人才,为镇村管理、城乡生态基础设施长效运维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专业管理团队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助力美丽环境建设。在做好污水处理设施监管运维的同时,“生态管家”还与智慧农业相结合,让处理好的污水得以资源化循环利用,精准灌溉农田。

“艺术”点亮美丽乡村

艺术乡村建设是高品质建设美丽乡村3.0版的重要一极,目的是让艺术走进乡村、赋能乡村,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新的路径。

前不久,第三届中国(浙江)民族服饰设计展演活动在莪山民族村西金坞自然村举行。作为浙江省民族文化的“金名片”,该活动已成功举办两届。展演以“织件华服献给党”为主题,旨在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要求融入民族服饰文化,借创意设计之力实现民族服饰与现代时尚有效融合,打造“国潮”服饰设计潮流风尚,推动中国原创民族服饰以全新姿态展现于世界舞台。

艺术点亮乡村。当天,在古朴悠扬的音乐中,模特们身着各式参赛服饰缓缓走上展台,精致考究的畲族凤凰装、巧夺天工的苗族花衣银装、粗犷大气的藏族宽腰长袖服装……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工艺技巧通过匠人与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呈现于人们眼前。

除了精彩绝伦的民族服饰设计展演,当天还进行了莪山畲族馆暨民族服饰文化展示馆揭牌、中国民族服饰创新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莪山畲族馆位于畲乡文创中心,投资4000万元、占地18亩、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由三栋单体建筑组成,是浙江省第一个畲乡文创中心。馆内集中展示了畲乡民俗风情、发展变迁以及中华民族服饰文化,重点展陈历年收藏的传统民族服饰和历届设计展演的获奖作品。

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畲乡文创中心的选址地,用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夏帆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当地民族服饰文化氛围好,经济条件在各民族乡中位于前列。

围绕民族特色,推动“艺术美”“文化美”,莪山建立完善了一套畲族迎宾礼常态化展示机制、提升“十大碗”长桌宴品牌、打造“遇见山哈”畲乡文化大戏等,让畲语、畲歌、畲技艺、畲传统等民族文化民俗在现代生活中“活过来”。

接下来,莪山将秉持开放共享的原则,着力将莪山畲族馆打造成为畲乡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特色平台、展示畲乡振兴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码上”规范小微权力

在莪山民族村西金坞自然村的清风栈道上,村民乘着凉风三三两两地漫步。拾阶而上,干净整洁的街巷两侧内容丰富的廉政文化墙令人耳目一新,“廉以养德、俭以修身”“兴廉政之风、树浩然之气”……农户墙面上制作精美、通俗易懂的警示格言、廉政诗词连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西金坞自然村,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贴着“指尖莪山”的二维码,当地通过数字化管理为规范村级小微权力加码。

别看这小小的一张二维码,在西金坞清廉乡村建设中,它可发挥了大作用。村民想要知道村里最近在干什么,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门前的“指尖莪山”二维码,就能在“清廉莪山民族村”中找到答案。

“有了这张二维码,不出门就能一手掌握村里的工程建设、村务管理等情况,对村干部的信任度也更高了。”村民许爱琴说,如果发现工程建设偷工减料的问题,可以及时通过“指尖莪山”平台反映,促其及时整改。“这让村民真正体会到了当家作主的感觉。”

用法治打造清廉乡村,离不开对小微权力、小型工程、小额资金的全面管理。村级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更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百姓工程,但历来也存在着涉及范围较广、管理难度较大、群众关注较高、易发腐败较多的监管难题。

莪山民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姚樟水说,为了让项目的组织实施更加公开透明,当地在西金坞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清廉项目“我们来协商,我们来参与,我们来评议,我们来点赞”四步工作法,将项目的实施过程变成群众的参与过程,努力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群众的放心工程、满意工程。

未来,莪山民族村将紧紧围绕数字赋能社会治理,以乡村智脑平台为核心,探索建立“一屏掌控、一网覆盖、一码通行”的整村智治模式,实现村村建网、户户见码,线上联动、线下反馈;优化“天眼”布点,推进“雪亮工程”,完善烟感设施,打造平安莪山“数字哨兵”;同时进一步整合村务管理、社会治理、便民服务等服务App,打造办事不出门、线上大联动的“掌上办”治理模式。

2021-07-07 浙江桐庐县莪山民族村大力开展数字乡村、艺术乡村建设,村民们得以充分享受数字化红利,艺术走进乡村、赋能乡村,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9953.htm 1 数字赋能社会治理 艺术提升乡村气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