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角

改革永远在路上 自由贸易再起航

浦东再迎重磅政策利好,推动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游客在上海外滩欣赏浦东陆家嘴景色新华社记者 陈 飞 摄

□ 格隆汇

为建立完善与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推动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全国人大常委会拟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浦东改革创新实践需要,遵循宪法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在浦东新区实施。

授权地方政府给一个新区立法,非常少见,这等于说给了这个新区自主立法权,这也是浦东在迈向更高水平的国际金融中心、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最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新中国金融和贸易种子

浦东一出世,就被冠以高大上的“金融中心”定位。这个定位播下了新中国金融中心的种子,并一路发芽、开花,结出硕大的果实。

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这里成立,随后陆续出现期货交易所、产权交易所、钻石交易中心、各类券商、投资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也把上海市分行迁到浦东陆家嘴。再后来,日本富士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等大量外资金融机构在这落地生根。

现在的陆家嘴金融城,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体系最完备、金融交易最活跃、金融机构最集聚、国际化水平最高的金融产业高地。这个面积不过31.78平方公里的区域,集聚了12家国家级要素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870家银、证、保持牌金融机构及其分、子公司,6000家新兴金融机构,3000多家专业服务机构,30多万名金融人才。

新区刚成立时,贸易就被看成和金融同样重要的发展战略基点。浦东的决策层很早就已经意识到,没有国际航运中心的支撑,经济、贸易、金融中心的作用只会处处遭遇掣肘,上海要真正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关键在于发展现代港口,核心就是建设深水港。

于是,在对上海各地进行调研和论证后,最终选择了浙江舟山的大洋山和小洋山。在解决了行政、利益分配的难题后,大、小洋山港开始建设。数年之后,十几座不相连的小岛被填成一个8平方公里的平整陆地。与此同时,一座连接上海和洋山港的32公里东海大桥也相继落成。

2005年,洋山港一期建成5个10万吨级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达到220万标准箱;2006年,二期建成4个10万吨级别泊位,年吞吐能力合计达到430万标准箱;2008年,三期建成,两年后,上海港首次超越新加坡港,成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并一直保持至今;2017年,洋山港四期又建成了全球最大单体自动化智能码头,接待起2.4万标准箱级别的全球“船王”都变得驾轻就熟。

洋山港的真正意义,不局限于上海,在于向外辐射至长三角,再沿着长江溯江而上,它影响的,是跨过九省二市,汇集着40%人口,占据全国46%GDP的经济带。

自由贸易再起航

1990年6月,国务院便正式批准浦东新区创办了过渡性质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英文译名Free Trade Zone(自由贸易区)。

过去30年,外高桥保税区的经营收入从1993年的11.6亿元到2020年的2.32万亿元;进出口额从3.2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330亿美元;税收从1.6亿元增长到647亿元。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这个占地28.78平方公里,仅为上海市面积的1/226,成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

自贸区成立前夕,国务院被授权可在上海自贸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不闯现行法律的红灯,而将自贸区改革试验与之冲突的地方调整“信号系统”。

2014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全票通过。

全球企业开始抢滩上海自贸区,28.78平方公里的面积显得狭小不够用。

2015年4月8日,国务院印发通知,确定上海自贸区实施范围120.72平方公里,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以及张江高科技片区纳入其中。

如果说扩容只是土地面积上,那制度创新则是植根于每一个来到上海自贸区的企业和每一个人心中。

最深入人心的,无疑是中国第一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在此之前,中国对外商往往以“正面清单”为主,清单上有的行业和领域才允许外商投资,而“负面清单”的意义在于,只要没在投资黑名单,都可以自由做生意。

2017年,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由2015目录的“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改为“鼓励类和负面清单”,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

利率市场化也同样从自贸区起步,2014年,央行将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改革扩展至全上海市,这是第一项推广至区外的金融改革政策;区内推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一年后挂牌的广东、福建、天津三地自贸区,一致提出试行该政;区内企业注册实行“一表申报、一口受理”,福建自贸区平潭片区的投资审批也从99个章变成1个章。

30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以外高桥保税区为起点,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大开放、探索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其间,创造了“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企业”“全国第一个国家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全国第一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等多项全国第一,成为我国自由贸易园区探索实践的一面旗帜。

改革永远在路上

经济学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探讨最优的成本和效率问题,而结论就是通过分工、协作,更好地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最终在成本和效率问题上得到最优解。由此而演化出来的全球化浪潮、自由贸易浪潮,曾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突飞猛进,惠及了全球大多数国家。

然而,这些年却出现了逆全球化浪潮、贸易保护主义,自由贸易的红利正逐步消退,世界经济也处于迷茫的十字路口。

作为曾经在全球贸易中获益良多的中国,深刻地意识到,经济学的本质没有变,自由贸易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尤其是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坚守自由贸易的前沿阵地。

其实,不管是金融也好,自由贸易也罢,最基础的支撑力量,都来自于法治,这是过去几百年的金融和贸易国家成功的基石。

说白了,就是做生意,先定好规则,然后大家都按规则办事,不按规则办事的,肆意破坏规则的,有“衙门”收拾他们,大家出了纠纷,谈不拢的,有地方申诉,有地方主持公道。

这或许正是此次浦东新区拥有更大立法权的意义所在,这一点也显得弥足珍贵,因为浦东肩负着为中国的自由贸易杀出一条血路的历史重任。

1990年,浦东的GDP是60.24亿,在全上海占比不到1/12。当时新区的设想是,到2000年把GDP搞到500亿,但是10年之后,浦东新区的GDP已经突破千亿大关;2020年,浦东新区的GDP达到1.3万亿元,这是1990年时的216倍。

过去30年,浦东用敢想、敢试、敢为,交出了令上海、令国家满意的答卷,未来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浦东仍然坚守初心,为上海、为全国,乃至全球,交出更满意的答卷。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而浦东,永远在路上。

2021-06-17 浦东再迎重磅政策利好,推动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9330.htm 1 改革永远在路上 自由贸易再起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