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秉文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目前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制度将“供不应求”,因为缴费的劳动就业人口数量逐渐减少,而享受养老金的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国养老金制度都在试图“突围”。
其中,打造资产型制度是一个方向,加拿大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过去24年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可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条件下逐渐让“资本红利”替而代之,投资收益成为解决这个难题的一把钥匙,长达几十年的养老金投资过程中复利的作用导致产生奇迹。为此,中国养老金供给侧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第一支柱养老金需结构性改革,即扩大个人账户,增强激励性,实现多缴多得,积累资产规模,实现风险收益。
另一个方面是补短板,就是打造和建立第二、第三支柱,把这两个空白填补上去。
很显然,养老金体系向资产型转变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非常契合的,二者可以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共赢共利。资产型养老金制度需要一个强大的投资体系,扩大养老金资产财富储备的目的就是为了投资获利,提高养老金的支付能力。而我国的资本市场缺乏的恰恰就是养老金这样的长期资本,因此,我国资本市场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调,直接融资比例很小,主要靠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提供金融服务。相对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来讲,直接融资存在的缺口和不足十分明显,实体经济获取资金的渠道主要靠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比例相对很低,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不利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不利于打造创新型国家。
养老金入市可扩大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形成一个制度化的源源不断的供给渠道,既可扩大机构投资者,搭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还有益于资本市场的稳定性,有益于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和支付能力,减少财政压力。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