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伟
当前国内教育智库的研究人才专业性还存在诸多问题,除一些国家高端教育智库外,大多数教育智库专业水准不足。这就造成教育政策研究的成果理论性重于实践性,距政府决策较远。
这一现象是由于教育学一级学科的设置形成的。目前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10个二级学科,基本上都是聚焦于学科基本理论研究,这在其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这样一来,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注重于理论研究,而忽视了政策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愈发凸显,决策的复杂性要求教育智库的政策研究尽可能专业、全面。这样一来,原有的人才培养规模明显无法提供足够的人才,能否全面推进各高校自主设置教育政策学二级学科,为教育决策咨询培养专门性人才被提到议事日程。这是基于以下两点的思考。一是社会的迫切需要。随着形势发展,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跟不上”很大程度上是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这在今后将会成为阻碍教育智库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教育智库建设发展的角度来说,培养专业的教育政策学人才迫在眉睫。二是现有的人才培养基础。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少数几所师范院校已经率先在全国自主设置了教育政策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考核评价等环节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并连续培养了多届教育政策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已经成为其他高校学习借鉴的模板。同时,这几所高校的相关人才培养机构本身就是高端教育智库,如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的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的道德教育研究所。这使其培养出来的硕博研究生对政策研究把握更具有准确性,是一种“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既然已经有了良好的可资借鉴的人才培养基础,同时社会对教育决策咨询的需求度又不断增强,那么就很有必要全面推进相关高校自主设置教育政策学二级学科,为教育决策咨询培养专业性人才。从这一点来看,国外的做法有一定借鉴价值。
结合国内外的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具有教育学硕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尽快全面推进自主设置教育政策学二级学科,先行组建教育智库研究队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政策学人才培养。二是在课程设置时要紧密围绕教育政策研究的目标,加强公共政策学等基础课程学习,从而实现培养目标的精准性。三是一定要加强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渗透,特别是定量研究方法的学习掌握,如教育测量与统计、政策评估等,以助于在政策研究中用数据说话。四是以培养促研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尽可能推动培养机构成为教育智库;反过来也要做到以研促培,以当地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