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调结构 筑平台 建机制

——关于打造江苏淮安市绿色产业高地的思考

□ 何 涛

江苏省淮安市“绿色高地”新发展定位的内涵,应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淮安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面实行绿色化转型,真正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二是淮安的绿色化水平,包括目标和标准,不仅要高于苏北,而且要在全省领跑,产生示范效应,否则谈不上“高地”;三是要重构本质安全、绿色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绿色产业竞争力——这是最核心的一条,没有坚实的产业支撑,“绿色高地”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打造“绿色高地”,首先要筑牢绿色产业高地,重点是从调结构、筑平台、建机制这三个关键环节实施纵深突破。

抓紧调结构

紧紧围绕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

调整产业结构。要抓住我国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机遇,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尤其是把现代服务业作为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提高服务业绿色化水平,聚焦高端服务业,聚焦绿色物流业,聚焦生态文旅业,聚焦服务业新经济。农业上,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智能农业、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标准化,提升绿色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工业上,大力发展低污染、低消耗、高技术、高效益、环境友好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新型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盐化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和绿色产业集群。重点聚焦智能制造、物联网以及枢纽经济、电子商务、大健康产业等领域,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绿色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生态环保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创新技术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产业新的爆发点。

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目前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解决热电、焦化燃煤大户围城的突出问题。要深入开展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行动,大力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序扩大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供给,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坚决关停淘汰落后煤电机组,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调整投资结构。要聚焦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界定的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以及绿色服务等6大类对推动绿色发展最为关键的核心内容,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示范、绿色产业培育、绿色金融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能源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重点领域,编排实施一批引领性、示范性重大工程,组织开展项目招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精心筑平台

着力打造合作、创新、示范平台,为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区域合作平台。推进绿色产业开放合作,促进绿色产业优先梯度转移。加强同淮河生态经济带沿线城市在绿色企业、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地区绿色产业科技合作,促进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宁淮特别合作区绿色、创新、特色发展,全面推动与昆山台资经济绿色协同发展。

创新平台。强化绿色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绿色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强化绿色技术创新载体培育,发挥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建立一批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绿色技术创新联盟,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十百千”行动,开展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培育点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果转化顺畅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依托农业产业园区平台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功能,试验试点现代农业新品种、新科技。加强同淮河生态经济带沿线城市的绿色产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地区绿色产业科技合作;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加大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对纳入省级及以上绿色技术与装备推广目录的技术或装备在淮安的转化和应用项目,优先给予市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市级产业发展资金等支持。

示范平台。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围绕“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资循环、创新合作、集约发展”的基本要求,协同推进淮安高新区等7个省级以上经开区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着力推动园区向绿色化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申创省级以上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和创建循环经济产业园。按照“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理念推广“绿岛”建设模式,分摊治理成本,降低中小企业负担。探索开展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立按效付费、第三方治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新机制,促进第三方治理“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整体提升园区污染治理水平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水平。

着力建机制

深化体制改革,加大要素供给,完善考核体系,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体制环境。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集成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组织实施排污权、用能权等市场化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实现机制,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稳妥推进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区域能评工作,探索开展园区第三方环境服务等创新发展模式。完善环境守法信任保护名单制度,加强市场诚信和行业自律机制建设。

完善绿色发展要素保障机制。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从规划调整、土地点供、市场准入、环境容量等方面,切实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制定出台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理清绿色产业发展方向,注重政策引导,突出创新驱动,谋划一批绿色产业重点项目;密切关注国家和省绿色产业政策走向,系统梳理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债券发行、中央预算内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资金支持渠道,落实常态化政策解读机制,提高基层、企业、园区对绿色产业政策的知晓度。

完善绿色产业发展考核体系。建立绿色产业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强化评价考核结果运用,形成促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高质量跨越发展目标考核内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淮安市发改委)

2020-12-29 ——关于打造江苏淮安市绿色产业高地的思考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3776.htm 1 调结构 筑平台 建机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