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陕西省咸阳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以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试点为契机,积极发挥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和”作用,着力把诉源治理融入基层党建链、群众兴趣链、司法保障链、社会文明链、创新服务链,探索形成了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五链共治、法在基层”诉源治理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咸阳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创新之路,取得显著社会治理成效,得到了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2019年12月31日,中央政法委《政法动态》第30期对咸阳市“五链共治、法在基层”诉源治理模式进行了推介。2020年6月15日,陕西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庄长兴在咸阳主持召开全省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会议,推广咸阳市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作模式。2020年8月19日,《人民日报内参》第1099期专文刊登《咸阳“五治”结合化解基层矛盾》一文后,陕西省省长赵一德批示“咸阳的‘五治’做法值得总结借鉴”。12月10日,咸阳市“五链共治、法在基层”诉源治理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
延伸基层党建链
凝聚社会治理“向心力”
咸阳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诉源治理,着力将诉源治理与基层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村级(社区)塑形铸魂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
建立党建先行工作机制。出台《关于依法推进诉源治理的工作意见》,在市县两级成立诉源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镇(街道)成立诉源治理临时党委,先后选派1000多名法院干警深入全市135个镇(街道)和2072个村(社区)担任包联法官,并担任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镇(街道)法律服务站临时党支部书记,与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实现能力互补、优势互融。
建立“党政主导”治理平台。将市县两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诉调对接中心等机构,统一归入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并在镇(街道)、村(社区)分别设立法律服务站和法官工作室,建成贯穿市县镇村四级,人员涵盖法官、人民调解员、律师、行政人员等,集纠纷预防、多元解诉、联动共治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新平台。
建立政策鼓励考核保障体系。制定《关于鼓励社会力量与矛盾纠纷化解的若干政策》,推动市县两级政府将诉源治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设立委托调解专项经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元解纷,将万人成诉率、诉前化解成功率、被执行人失信比率、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比率、民转刑案件比率纳入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定期通报讲评,不断推动“党建引领、多元解纷、诉源治理、诉讼服务”升级换代。目前,全市共有1543名党员“网格员”、2771名党员志愿者、5432名党员“调解员”活跃在村组社区。
构建群众兴趣链
激发社会治理“内生力”
咸阳注重乡村内生秩序和自治共识的培育,以更加贴近群众的方式,提升群众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水平。
鼓励群众参与村级(社区)事务管理。充分发挥司法机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职能优势,以各种群众兴趣组织为平台载体,引导群众健全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财务监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完善“三务”公开制度,推进党务、村务、财务事项从结果公开向全程公开转变,增强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议的积极性主动性。
引导群众制定修订家训乡约。围绕群众关心关切、兴趣所好,结合开展包联法官“半月谈”、家事和美“法管家”等活动,动员群众充分讨论、依法制定和修订家规家训,让群众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促进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社会氛围。三原县蔡王村在扶贫包抓法官的指导帮助下,建成全省首家村级家乡家规家训展馆,成为远近闻名的村民自治、乡风文明的“示范点”。
不断拓展基层自治发力点。注重发现培育守法经营、热心公益、信仰法治的能人志士,使之成为参与社村治理的新乡贤,助推矛盾纠纷在社村源头化解。推动法律志愿服务,组建两级法院法律志愿服务团,设立“党上志愿”微信平台,提升市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参与度,营造共建法治的良好氛围。
夯实司法保障链
增强社会治理“持久力”
咸阳坚持全面依法治市,充分发挥各级法院和广大法官在保障经济发展、化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深化风险防控中的规范、指引、评价和保障作用。
加强法制宣传。开办法治有我“法学院”、征集专群共治“微心愿”,推出“苹果法庭”“赶集法庭”,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法律知识、法治故事与社区秦腔表演、经典诵读、书法笔会、文艺演出等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引导提升群众法律意识。
坚持能动司法。把诉源治理与服务保障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针对产业领域矛盾纠纷的专业化特点,充分调动法院审判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产业一线诉源治理工作,动态掌握重点产业建设中的司法需求和多发纠纷种类,定制司法服务内容,提出司法建议,提示法律风险。主动支持和保障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依法执法,联动预防解决矛盾纠纷,变被动裁判为主动服务,从源头上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及产业发展法治化。
推行诉前调解“三三制”。制定《关于推行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三三制”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矛盾纠纷首轮调解由村(社区)法官工作室或职能部门进行,调解未果的,依次转入镇(街道)法律服务站或专业调委会、市区县法院联合调处中心进行第二轮、第三轮调解,最后由市区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依法立案或审理,形成联动共治解纷新机制。
拓展社会文明链
提升社会治理“引领力”
咸阳充分发挥司法引领良好社会风尚作用,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搭建良法善治平台。采取在村(社区)建立巡回“审判点”、社村矫正新生驿等措施,通过公益诉讼、赡养抚养、乡村邻里、正当防卫等案件的公开审理,培育群众道德共识,激发市域社会治理和诉源治理内生动力。
促进依法立德。制定《将善良风俗引入审判工作指导意见》,弘扬崇德包容、尚法创新精神,依托道德法庭等载体,引导群众建立健全村(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大力褒奖善行义举。积极推动包联法官常态化列席村组(社区)百姓参政团、阳光议事厅、坊间论坛等活动,参与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引导群众崇德向善,推动民风、家风、社风、党风和政风进一步好转。
惩戒失信褒奖善举。在各基层法庭设立惩戒失信“曝光台”,了解掌握基层道德领域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突出问题和苗头现象,及时提出诉源纠纷隐患“通知书”,累计曝光失信被执行人6383名。永寿县法院针对当地彩礼过高的情况,制定规范性文件对彩礼收取、返还等事宜进行规范,使法治内化为崇德向善的道德情感、外化为尊法守信的自觉行动。近年来,咸阳市累计创建233个文明村镇、11.1万家星级文明户,107村(社区)进入到“无诉村(社区)”行列,49个村(社区)未发生刑事案件。
完善创新服务链
强化社会治理“助推力”
咸阳筑牢智治支撑,积极推进“智防风险”“智辅决策”“智助司法”,推动诉源治理方式现代化。
建立“四级共通”智能平台。结合咸阳“智慧城市”建设,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9+X”信息系统,搭建以诉源治理为核心、以智能服务为载体的“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整合在线调解、在线申请司法确认等功能,全面打通与综治管理、法院公办案等平台连接,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纵向全贯通、横向全覆盖”。秦都区投资300万元,开发运营“心心秦家三三制解纷平台”,实现了社区街道、区级无缝视频对接。
建立“智合治理”服务网络。贯通诉讼服务大厅、12368热线、网络和移动客户端,以人工智能引导纠纷分流,以大数据资源辅助非诉源调解,通过输入案件关键词和个人基本信息,进行诉讼辅导和风险提示,为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的“诉讼攻略”,打造一站通办、一网通办的“智慧服务”新模式。
建立“智慧精准”解纷体系。通过微信法管家试点,移动微法院推广等活动,将审判平台与全市大数据对接,准确掌握各区域纠纷状况、纠纷解决成效、纠纷解决力量配置等情况,及时调配化解力量,制定应对化解措施,以更能动、更有效、更紧密的法律服务贴近群众,切实提高诉源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去年以来,咸阳市法院系统网上成功调解案件1514件,“云上法庭”庭审直播3457件。疫情防控期间,咸阳各法院通过移动微法院审结执行各类涉疫情矛盾纠纷案件168件。
“五链共治、法在基层”的诉源治理模式,推动了治理方式法治化、治理工作链条化、治理架构体系化、治理实践就地化、治理重心基层化,赋予了“枫桥经验”新的理论内涵、实践要求和时代特征,也给新时代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五链共治、法在基层”模式所以成效显著,坚持党建引领是关键一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障引领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把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每个末梢,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必须坚持法治思维。事不以规矩则废,治不以规矩则乱。“五链共治、法在基层”的关键一条就是让法律法规成为约束行为的准则。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发挥司法机构的职能作用,强化市民的规则意识,在全社会形成遇事找法、办事靠法的风尚习惯。
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社会治理的价值指向。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必须积极发动群众、有效组织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让市域社会治理真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
必须坚持多治融和。社会治理需要各方共担、合力共为。推进市域治理,必须行政、法治、道德和技术多手段并举,融法、情、德、理多要素协同,推动社会共治、实现群众共享。
必须重视科技支撑。数字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是社会治理的推动力。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必须按照“大数据+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思路,在实施“雪亮工程”基础上,推广网络技术,整合信息资源,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真正以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引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本文由咸阳市委改革办课题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