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庆国
在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治成为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线执法者,深圳市龙华区福城街道执法一中队(以下简称“一中队”)深知法治的深刻意义。他们乘着“双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的东风,转变执法观念,探索法治城管,用法治思维治理城市秩序,解决城市执法中的种种问题,提升城市环境水平,力促福城街道美丽蝶变。特别是今年以来,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行军鞋”精神,积极推动城市管理和疫情防控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用改善民生思路带动群众共同参与城市管理,打出了法治城管的闪亮品牌。
“三段式”普法模式
提升城市市容环境秩序,必须标本兼治。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原则,一中队致力于运用法治思维对执法方式进行变革创新,通过“三段式”普法来带动城市管理工作,架起了城管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实现执法效率最大化。
注重政策引导。城管执法工作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市民对城管执法的目的和意义缺乏认识,对城管执法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了解所造成的。一中队在章阁富士康和茜坑龙华区中心医院设立党员先锋岗,现场开展接访工作,对周边企业、市民、店铺开展了“文明养犬”“垃圾分类”等市容法规的普法宣传活动。通过举办主题为“城管执法在社区,砥砺前行再出发”的城管执法开放日活动,用“请进来、面对面、真心谈、大家讲”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让群众讲出对城管执法工作的困惑,耐心细致为群众答疑解难,使城管普法工作贴近群众生活,赢得群众支持。
注重主动深入。城管执法权处于行政权的末端,每一项城管行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某些群体的生活习惯,甚至影响其切身利益。在今年完成城中村350多项乱搭建和广告招牌的清拆任务中,他们坚持党建引领,沉入一线与群众面对面普法,听取诉求,解决矛盾纠纷。在拆除竹村、大水坑三村、茜坑老村等城中村整治中,由于普法宣传做到位,在短短的一周就拆除了各类违规乱搭建1万多平方米,甚至有些居民纷纷主动要求先清拆自己家的乱搭建。党员干部以“行军鞋、婆婆嘴、黑皮肤、湿衬衫”的实干精神下沉到一线,不但提前完成了清拆任务,还实现了零事故、零纠纷、零上访的工作成效。
注重回访帮扶。为确保同类违法行为不反弹,让群众更有幸福感、安全感,一中队注重事后回访反馈普法宣传,对处理完毕的违法行为,坚持再次走访、对比开展普法宣传,从而达到走访一人、教育一家、影响一片的效果。特别是在查处黑煤气的违法案件中,由于违法成本低,当事人存在侥幸心理,有些黑煤气点存在死灰复燃的现象,辖区执法队员为巩固执法成果,定期不定期巡查、常态化“回头看”等方式,杜绝隐患回潮。
打造“法治城管”品牌
一中队始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将依法行政作为执法工作的“主动脉”,倾力打造福城街道“法治城管”品牌,不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强化教育培训。“打铁必须自身硬”。一中队坚持狠抓队伍建设,做到“四个一”——每周开展一次军事化训练、每月开展一次制度学习、每月组织一次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每月开展一次学习交流会,全力提高执法队伍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执法队伍的服从力、执行力、战斗力。2020年,一中队开展业务培训及学习交流会达30场,开展军事化训练50次,并在深圳市龙华区城管系统法律知识竞赛中荣获第一名。
优化执法环境。为建立“福城智慧执法平台”,一中队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共享快捷性优势,拓宽违法信息录入渠道,通过智慧化建设提升执法效率,规范执法程序。为执法人员配备了60多台执法记录仪,并依托“三化四有”建设,在主要道路和重点区域全时全景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实现对市容秩序“及时发现、及时调度、实施处置、动态监管”的视频执法机制,真正实现了智慧执法。2020年,通过调取现场视频,采取信息研判的方式,成功查处“泥头车”违法案件10多宗。
强化督导检查。以内部督察为抓手,不断充实加强督查工作,完善各项督察机制,做到每周对执法队员和外包人员的队容风纪督察进行督察,每天到各片区对各类市容乱象督查,发现问题立即通知辖区执法组及时整改,为城管执法依法行政提供监督保障。2020年,共编制督察通报52期,每周对各社区市容整治情况和队员、市容巡查员、车辆、安全、案件等方面进行点评。
开展“柔性”执法
在执法过程中,执法对象的对立情绪无时不在,群众更加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一中队不断创新执法举措,将“以人为本、执法为民”贯穿在执法过程中,积极开展“柔性执法”,破解城管执法各项难题。
开展“柔性执法”。一中队以“亲民服务、柔性执法”的服务理念成立女子执法组,女子执法队员用自己的微笑融化了违法者的不安与焦虑,也化解了执法过程中的对立情绪,成为城管执法队伍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城市管理面对的大部分是城市底层群体、弱势群体,一中队通过“以义促改”的形式,组织部分违反市容法规的当事人组成城管志愿者服务队,参与到辖区市容清理整治,使行当事人切身体会维护市容环境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城市文明的构建中。
树牢“721”工作法。坚持以城市管理“721”工作法作为城管执法工作的破题关键。为降低犬只扰民投诉问题,一中队协同城管科、社区工作站在小区、公园等犬只密集地,开展犬类管理进社区宣传活动,现场为居民办理犬证及犬只免疫,让广大居民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务。福民农贸市场周边占道摆摊问题一直是辖区城管执法工作的难点,已经成为制约市容环境提升的“顽疾”。对于占道经营的摊贩,片区队员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每天通过数十次的耐心劝导,将占道经营的摊贩,规范到了农贸市场内进行正规经营。大水坑商业街沿街大部分广告招牌陈旧破损,为消除安全隐患,不少店主以拆除广告招牌会影响生意为由激烈反对,片区公务员亲自带领执法队员多次上门做店主的思想工作,通过耐心、诚心、诚信,解开了不少店主的疙瘩,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认可。
执法与文明同行
随着社会转型,群众对幸福生活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中队坚持城管执法工作与文明同行,守住市容环境卫生秩序底线,不断提高福城街道群众的生活环境品质。
打赢“蓝天保卫战”。一中队将打赢“蓝天保卫战”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坚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对餐饮店,烧烤店油烟扰民、“泥头车”及工地周边扬尘问题等市民投诉热点和难点,执法队员通过劝导商家安装油烟净化器、设置疏导点和张贴栏等前置服务,通过定点设卡开展专项行动、专人巡查监控建工地和强化夜间、凌晨执法等措施,动真破硬开展大气污染、涉水面源污染源整治。经过几年来坚持不懈清理整治,如今,福城街道的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成为一幅生态宜居的城市美丽画卷。
树立垃圾分类新时尚。2020年9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让法规落地,让人民群众树立垃圾分类新时尚的观念,成为摆在城管执法人员面前的一道新课题。一中队开展“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去到现场都是办法”的垃圾分类普法与执法行动,深入辖区各城中村、工业区、物业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执法专项行动,共计开具垃圾分类整改文书404余份,处罚垃圾分类违法案件23宗。
多年来,全国很多地方存在城管“难执法、执法难”的痼疾。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于深圳而言,既是机遇更是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城管执法改革的浪潮随着深圳先行示范区改革的浪潮奔涌而来,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一中队必将继续立足于市民美好愿景,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依法治理,进一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城市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