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深圳作为以外来人口为主体的城市,市民社会成熟度低,自治资源匮乏,小区治理短板突出。南山区粤海街道尝试破解小区物业矛盾治理难题,形成超大城市市域现代化治理探索的一个重要样本。
□ 刘航宇 曾海青 罗宇铃 敖杏林
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作为全国知名经济与科技街道,辖区GDP3000多亿元、上市公司近百家、实际管理总人口60余万,是深圳总部经济与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粤海街道辖区127个住宅小区,居住着各类高层次、高素能专业人才,居民素质高、权利意识强,小区物业纠纷矛盾尖锐,治理挑战巨大。据了解,粤海街道此前曾出现6个小区同时爆发物业矛盾的状况。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区物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成为制约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心病”。为此,在南山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区委组织部制定《南山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改革实施方案》,以粤海街道为试点,开展党建引领先行示范破解住宅小区治理难题。近两年来,粤海街道小区居民物业纠纷数量稳步下降,2020年纠纷数量较2018年减少49件,较2019年减少11件。
强化顶层设计、高站位谋篇布局,下好小区治理“一盘棋”,率先为小区治理提供示范性制度规则指引。
“以前,我们社区面临居住人口密集、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不够,部分小区物业不配合,业委会缺乏监督、滥用职权,居民不理解等诸多问题,小区没有‘主心骨’,工作缺少规范指引,大家各说各话各有理,简直就像一盘散沙。”粤海街道海珠社区党委书记陈慧斌说。
如何解决社区各方力量参与无秩序、共治共建共享缺乏设计规范等突出问题,是住宅小区治理首先要破解的难题。深圳市内其他区、街道虽然做了相关探索,但尚未形成规范性制度指引。粤海街道党工委在深入实地调研基础上,联合智库机构,创新吸收小区组建临时党支部的抗疫治理经验,进一步明确小区党支部在小区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创新制定《小区党支部工作指引》《小区党支部赋能赋权工作指引》《党建引领物业共治联盟治理服务体系》等10余项规范指引文件,从制度机制上为党支部引领小区治理提供指引。
这些文件分别明确了小区党支部的组建设立、功能定位、职责任务、阵地场地、作用发挥、培育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等内容,明晰细化了社区党委、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具体职能和权责清单,形成小区党组织领导、业委会主导、物业企业和社区自组织等多元参与的“1+1+N”治理体系,包括“示范性小区党群服务站+普通小区党群服务站”的小区党群阵地体系、“党支部+物业公司+义工队+楼栋长”的小区党群队伍体系,让小区党组织有制度、有平台、有队伍、有底气,社区党委在基层末梢获得了强有力的治理“支撑点”。
攻坚克难破解小区党建实际难题,密织小区党支部“神经网络”,打通小区治理“最末梢”,为服务群众“最后100米”夯实一线战斗堡垒。
“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小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区党支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诸如小区党员人数少、小区业委会不配合、物业公司消极抵制等实际困难。”粤海街道蔚蓝海岸社区党委书记曾晨月说。
粤海街道不畏困难、压实责任,摸索出一套经验办法,遵照“应建尽建、小区为主、片区为辅”原则,2020年在南山区率先实现小区党支部全覆盖。
一方面,遵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形成单独建、联合建、融合建的“支部组建三法”。对于缺乏单独成立党支部条件的小区,在规定联合数量的前提下,鼓励与邻近小区联合组建党组织;在不适合组建联合党支部的情况下,考虑融合现有驻区单位的党员或物业公司、业委会的党员成立小区党支部。
另一方面,秉着“成熟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按照先易后难有序组建,并摸索总结小区党支部建设经验,产生示范效应。
目前,粤海街道共组建小区党总支5个、党支部95个,共覆盖127个小区,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
下真功夫弥补深圳自治资源历史欠账短板,发挥社会贤达贤能示范引领作用,营造熟人家园共同体,赋能赋权赋责激活治理“神经末梢”,发挥“小支部”治理“大作用”。
据了解,相比北京、上海、杭州等市民社会成熟、自治资源丰厚的基层治理先进地区,深圳在基层治理上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治理架构搭好了,如何发挥作用避免“搭好台、无人唱戏”的被动局面,如何破解深圳当前基层治理由于自治资源不足、政府“大包大揽”带来的基层形式主义潜在风险是全市上下都头疼的治理难题,也是小区治理改革工作中后期的重中之重。
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粤海街道以赋能赋权赋责为抓手,聚焦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充分发挥“小支部”治理“大作用”。
首先,遴选有社会威信、热情参与公共事务的离退休党员作为小区党支部书记,赋予小区党支部议事权、建议权、人事权、监督权、评议权和考核权等六项重要权利,彰显小区治理的领导核心。“现在我们党支部可向社区党委、街道党工委以及政府职能部门提出建议,就连小区业委会的筹办、业委会人选推荐也都由支部商讨决策。”党员小张激动地说。
其次,充分赋予支部处理事务的权力,小区党支部是第一时间解决物业、业委会矛盾的“金牌调解员”。
再次,充分赋予小区党支部全面建设管理小区的责任。在粤海街道,小区党支部主动承担起发现和培养“居民领袖”的职责,例如宣传和发动党员群众组成各种居民组织、兴趣小组、义工队伍等,提升党员在群众中的社会威望。2020年以来,小区党支部统筹小区协商议事近千场次,孵化“四美友邻”等各类社会组织20个,自组织145个。
最后,为强化责任落实、用好绩效考核,粤海街道通过建立分片包干制度,划分出16个责任区,并通过《粤海街道党工委党支部评星定级的有关激励措施》等设计从制度化层面明确党支部标准化工作的具体举措。
粤海街道为增强小区党支部服务居民、联系群众、管理服务的三大能力,提出“一支部一项目”计划,鼓励以支部为主体向社区党委申报“民生微实事”项目。截至2020年11月,71个党支部申报了82项“民生微实事”项目,累计投入510万元。
通过“民生微实事”项目,小区党支部在消除小区安全隐患、调解邻里纠纷、开展疫情防控等服务群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创世纪滨海花园小区党支部有效发动业主为物业捐款、为高龄老人派送防疫物资、为居民开展心理疏导等服务;豪方现代豪园小区党支部协调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等多次沟通上级部门,解决了因施工开挖导致的人行路灯不亮问题,保障小区居民出行;龙城花园小区党支部牵头通过民生微实事途径建设小区电动车停车棚、充电桩,解决了小区原本电动车乱停乱放等问题;浪琴屿小区外墙裂开,小区党支部多次现场勘察高危风险点,积极对接协调解决,通过“民生微实事”项目解决部分经费问题,目前改造已在进行中;高新区社区通过成立楼栋长之家、开展项目启动仪式等方式为社区培养一支高服务水平的楼栋长队伍,切实发挥楼栋长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在深圳市率先创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物业共治联盟,组建小区物业管理指导委员会,秉持公平与公正的治理价值导向,实现对业主委员会和物管公司的指导与监督。
粤海街道率先在企业楼宇、住宅小区中先行探索创建“物业共治联盟”,形成“党建引领+共建共治”新模式,在试点基础上,实现物业共治共建共享全覆盖。目前共有190家物业公司加入共治联盟,联盟成为物业公司之间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把各类隐患、劳资纠纷化解在楼宇内。
粤海街道还组建小区物业管理指导业委会,联动街道相关科室、法律专家和专业社会组织等,组建街道物业管理指导委员会,制定《粤海街道物业管理指导委员会实施细则》,派驻律师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政策、业务、资源支持。同时,推动各社区党委统筹小区党员和有专业特长的居民骨干成立物业管理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业主委员会和物管公司的双向指导与监督。
目前,粤海街道已有53个小区成立业委会,17个小区正在推进业委会成立工作。业委会在纠纷快速化解上成效显著。
探索体验式学习法,创建“优秀社区书记培养工作室”,解锁小区治理“新技能”。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如何将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做实做活,人员队伍是关键。
为着力解决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支部运作不规范、小区治理无方法等基层治理难点问题,粤海街道通过开展培训学习,助力社区党委书记、小区党支部书记等,解锁小区党支部工作的“新技能”,为优秀“领头羊”提供孵化园地,建立“优秀社区书记培养工作室”。同时,配备党建专家、党建指导员、党务工作者,通过小班化、交叉管、跟班锻炼形式,对各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进行全过程的带教、考察和管理。粤海街道通过开展“社区书记培养工作室”系列课程,成功提拔学员为社区党委书记1名、社区党委副书记7名。
粤海街道专门制定了《粤海街道小区党支部培训方案》,创新交流互动、专家讲座、参观学习和情景体验等方式,对社区党委书记、小区党支部书记开展系列化、长期性的培训教育。街道党工委带领党建工作办负责人、各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后备干部等,赴杭州、深圳龙岗区等地进行深入交流学习,其他地方先进基层治理经验为粤海街道精修治理“内功”提供了重要素材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