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政 文/图
今年4月,青海省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今年11月,记者在全国行业类媒体赴青海开展增强“四力”主题采访和教育实践活动中了解到,青海省脱贫致富的道路越来越广阔。从产业上看,无论是养殖还是耕作都在朝着优质科学的方向迈进,旅游更是从单打独斗变为五指成拳的合力。从生活上看,不仅日常生活有保障,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充实。
从贫到富,由塞到通,从搬迁村落到富裕乡村,由贫困山区到特色旅游,青海省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生态致富两肩挑,在绿水青山间,挖掘出“金山银山”。
羊好林好种植好
农业发展日益多元
“咔哒”“咔哒”,活泼的藏羊在羊圈里角力。东达村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在村标准化集中养殖基地藏羊养殖园区,村党支部书记牛生有告诉记者:“目前有近2.3万只藏羊正在养殖,去年我们出栏了6万只,今年已经出栏了2万多只,预计全年能够出栏7.5万只以上。”
“这是东达村首个集体经济产业园,占地55亩,一次性存栏牛羊3万头以上,74户参与产业园畜牧工作的家庭中有8户共14名为贫困户。集体化的养殖方式和优质的羊种给我们带来了不菲的收益,2019年,部分贫困户收入达11万元,东达村总产值实现破亿。”牛生有说。
今年扩大了养殖规模的脱贫户张成仓表示:“养殖了400只羊,保底能收入10万元以上。”
“过去,村民75%的收入来自惠农补贴,现在调了个个儿,60%~75%都是自己挣的。哪怕今后惠农政策全取消,我们也有保障美好生活的能力。”牛生有兴奋地说。
“精准脱贫就像酒席,主菜是贫困户,配菜是村集体,政策就是调料,一个也不能少。东达村海拔3000多米,2013年以前是海北州最贫困的村。经过六七年持续发展养殖业,村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8年入选海北州乡村振兴试点,2019年成为青海省乡村振兴试点。”牛生有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畜牧养殖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村子卖羊也受到影响。今年正月十三那天,州长来我们村子摸底,了解到卖羊难的情况,安排有关部门为我们打通政策渠道,颁发绿色通行证和活畜检疫证明。我亲自跟车,将800只羊顺利卖到甘肃、宁夏,后面的羊群陆续出货,没有造成太大的经济损失。”这件事令牛生有深受触动。
尖扎县德吉村苗木合作社社长来杰扎西自2018年开始培育苗木,由政府提供30厘米左右的苗木树种,经过近三年的培育,苗木可达到平均1.5米的高度,按每亩100棵进行种植,将获得每亩1800元的补贴。
“很快就要开展验收工作,验收结束就要发放护林员们两年多来的工资,近27万元,平均每人能拿到2.6万元左右。”德吉村第一书记洛加才让告诉记者。
尖扎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永鹏表示,为解决贫困村选择产业难的问题,县自然资源局先后在11个贫困村建立了31个苗木育苗基地和专业合作社,与当地扶贫户入股的苗木专业合作社积极对接,出圃青海云杉、油松等各类苗木382万株,惠及贫困户156户657人,年均总收入50,4576元。
“特别是2020年,国土绿化所有苗木,均采用本县合作社优质苗木。目前高标准造林22,930亩,合作社实现营收3439.5万元,实现了自产自销。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将造林绿化整地、栽植、灌溉等任务安排给农牧民为主的贫困户,带动贫困群众收益达1500多万元。”李永鹏说。
朗阔高原上的人们沿袭着传统的同时,也日益向现代化的农业模式靠拢,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致富之路逐步显现。
“过去种植麦子、油菜、青稞,2015年以来开始尝试当归、耐寒甘蓝的轮种。通过大通县科技局蔬菜站送知识、送技术下乡,开始以药材、作物轮种的方式耕作,既提高了作物价格也保证了土地肥力。”大通县国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陈国梅表示,当归价格好时,相较过去收入增加了十倍有余。
山美水美农家美
从扶贫搬迁到乡村旅游
乡村并非低密度的城镇,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邻里相望的田园生活使其与城市景貌区分开来,而这也正是乡村旅游的关键要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路径日益优化,乡村旅游成为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此农家院已消毒”,冬至沟村的扶贫光荣户马得莲的家门口,挂着这样的标语。据朔北藏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代国仓介绍,马得莲通过“530”贷款政策,即5万元贷款3年零利率,实现了脱贫。
“3年内凭借农家乐收入就还清了贷款,生活开始好了起来。”马得莲告诉记者。
“开门是店,关门是家。”尖扎县文旅局副局长张飞燕这样评价这种家庭式农家乐。她告诉记者:“离开居住地6公里就算游客。尖扎县发挥近青海湖环线这一地理禀赋,推动德吉、来玉、东果等村落发挥各自优势,将打造多样化文旅、民宿产业集群,以短途旅行和周边人口为目标导向,推动尖扎走上了一条因地制宜的旅游致富路。”
碧波粼粼,轻轻拍打着湿柔的沙粒,湛蓝晴空下的美景带着有别于热带的高原凉意。这就是近来声名鹊起,被游客们称为“小三亚”的德吉村沙滩景观。
“在几个村子中,德吉村起步最早。不久前,‘小三亚’还只是一片荒芜的干河滩。现在,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德吉村有了自己的游客中心,还盖起了藏族风情园、美食广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张飞燕介绍说。“2018年,以政府出资4万元、村民自筹2万元的形式展开补助,对易地扶贫搬迁住宅的外院进行改造,鼓励30户村民率先开始农家乐试点。”
德吉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拉毛卓玛给出数据:改造经营1年后,农家乐年收入达到近2万元。目前,又有12户村民新建了农家乐,6户村民产生了建设意向。
洛加才让今年5月来到德吉村挂职,曾负责坎布拉景区推广运营工作的他,对德吉村的未来规划已有腹稿。“重中之重是尽快开展普通话培训班,德吉村是藏族村落,讲不上、听不懂汉语是不少村民的共性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才能真正让德吉村的旅游产业高效推行。”
家好业好生活好
建设乡风和睦的新农村
家住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的吕有金,从小看着母亲酿酒,耳濡目染之下,他自十几年前,做起了酩馏酒的生意。仅2019年,他就卖出了8000斤酒,净收入近10万元。
“这离不开易地扶贫搬迁的功劳。”吕有金表示,“过去住在山里,道路不通,只能开着摩托车送货。外地的客人买酒,要请客车司机捎过去。现在搬下来,通过自家的货车和快递就能将产品运往各地。”
吕有金的家门口摆着4桶酒糟,据他介绍,这是留着拿去给班彦村的八眉猪养殖基地喂猪用的。“这是喂养八眉猪特别好的饲料,都是乡亲,免费给他们送过去。”
在土族语中,“赛那”意味着“好”。谈起搬迁后的感受,81岁的吕有荣反复说起这两个字。2016年,他成为班彦新村的一员,开始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初体验。“交通、水源、住房,看病,孩子上学,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
“天气好的时候,过去大家都在家门口晒太阳,现在看不到几个人了,都在劳动致富。”班彦村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盘绣园”内,班彦村第一书记袁光平被绣娘们喊作“阿尕叔叔”。
“这是小叔叔的意思,土族乡亲们看我亲切,就这样叫我。”3年挂职即将期满的袁光平很是感慨,“我在2018年来到班彦,过去没做过农村工作,一开始语言沟通还成问题。现在得到乡亲们的认可,特别是每逢新春,村民们总喊我到家里去吃猪肉。这是最令我感动,也最激励我的一件事。”
德吉村村民闹日措擦着自家的太阳能光伏板,由中国华能集团对口帮扶落地的光伏项目给德吉村村民带来每户每年4000元左右的增收。
中国华能集团派驻尖扎县挂职副县长靳晓勇经常来德吉村“打卡”,他精熟光伏发电技术,经常应乡亲们所请,上门帮忙调试、检修。“一开始有些老乡闹不明白光伏发电是什么,问我们‘我自家的房顶,凭啥拿来给你用’,光伏投产之后我带他们上县里银行打印明细,看到存折上的数字变了、涨了,老乡们认可了这项扶贫项目,经常主动清扫光伏板。”他说。
“德吉村是由30个不同的自然村搬迁、整合在一起的,跟着他们一起来的,还有30名村‘第一书记’。”拉毛卓玛介绍,为了便于管理,她就是在那时被推举为社区党支部书记的。
“对于搬迁户而言,山下的居住方式、邻里关系都让他们感到陌生。我们需要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区工作,不习惯打扫卫生,就组织集体打扫活动;邻里起了矛盾,我们立刻调解;外出打工回来水管冻坏了,我们给修……小事做多了,大事就办成了。”拉毛卓玛说。
如今,德吉村的清晨在村民们热火朝天的街道清洁中开始,夜晚也毫不冷清,打开蓝牙音箱,村民们挽着手臂跳起锅庄。从崎岖的浅脑山区到宽阔的黄河岸边,村民们的生活和心情也随着搬迁而变得开阔。
“从没有想过能住这样好的房子,过这样舒心的生活。这是党和国家带给我们的,来到山下之后,我就特别地想要入党。”已经是一名党员的德吉村村民加太说道。
美丽乡村离不开优异的乡风文明建设。邻里友好的氛围无疑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是给乡村居民们带来幸福感的关键要素,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切,既诞生于淳朴亲切的乡亲乡情,也来自于基层干部的不懈努力。
绝对贫困已成过去,而幸福的样板就在眼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通向幸福的道路上,仍有更美好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