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政
今年11月,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青海省记协联合举办的全国行业类媒体赴青海开展增强“四力”主题采访和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展开。作为25名随行记者之一,本报记者深度参与到此次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采访调研中。
通过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海晏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尖扎县等地的乡村间走访,记者感受最多的是脱贫攻坚这一名词真正落地后掷地有声的回响。
特别是入住尖扎县德吉村后,与藏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天,使记者深切意识到脱贫是如何为老乡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门。
闹日措大姐是记者的“房东”,说不出、听不懂汉语的她已经是两个女儿的妈妈。从浅脑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到德吉村后,她跟丈夫开办起了农家乐,藏汉语通用辞典也逐渐成为家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周末小女儿央坚卓嘎从学校回家,她告诉记者,“要教妈妈讲汉语。”
相较于浅脑山区,德吉村的旅游产业带来了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当夜晚到来,德吉村的村民们跳起锅庄,从30个不同自然村搬迁至此的居民们如今已亲如一家,当他们挽起各自的手臂,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这样的画面背后,是基层干部们的不懈奋斗。晚上11点钟,村干部们仍在办公楼内奋笔疾书,第二天就是村民大会,第一书记洛加才让集合大伙一起统计数据。
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拉毛卓玛来到德吉村已有三年,从她三年间开展的种种工作中就可以看出德吉村的变化。“下了山,还是按照山上的老样子生活可行不通,垃圾随便倒在门口,风吹到了邻居家就要吵架;外出务工忘记关水管,那肯定要冻裂;过去家家户户都隔着一段距离,现在只有一道墙,离得近了不习惯,也容易有矛盾。我家住县城,但前两年总是来这边住,白天为乡亲们解决问题,晚上和党员们一起巡逻。”
加太是拉毛卓玛经常提起的名字。“加太在2016年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在由五乡两镇30个村组成的德吉村,他积极地参与到村民治安、村容村貌的治理工作中,现在已经是一名村警。组织清扫街道,加太第一个报名,晚上巡逻,加太也总是跟着一起。他善良淳朴,特别有奉献精神。”
在加太载着几名采访苗木合作社的记者下山后,本报记者遇到了他。加太脸庞黝黑,是位瘦削挺拔的中年人。“生活是靠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帮助才变好的,我回报不了什么,但我向党靠拢,尽自己所能的做点事情。”
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打破了封闭的生活,崭新的德吉村将日益融入到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墙壁不再被炭火熏得漆黑,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出美味饭菜招待来到农家乐的游客;语言不再成为交流的屏障,年幼的孩子们讲着流利的汉语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叽叽喳喳;贫困不再是困扰生活的根源,德吉村的村民们换上新衣、跳起锅庄,歌颂党与美好生活的歌儿在这片高原上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