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雁熙 郑杳勤
无障碍建设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和包容。
2019年,深圳市福田区出台无障碍城区建设实施方案;2020年,“城市无障碍专项行动”被列入福田区文明城市创建十大专项行动。按照“完善机制—提升理念—摸清底情—加强指引—强化督导”的思路,福田区残联构建了“1+3+6”的工作体系,为高质量创建智慧无障碍城市提供“现实样板”和无障碍城区“福田范例”。
健全“1”个工作制度
完善由区政府分管区领导召集、区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区残联协调的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发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形成了推进无障碍城区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实施“3”大重点项目
强化督导,建立“一份台账”。为梳理归纳无障碍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福田区吸纳了“两代表一委员”、辖区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及家属等社会各界代表,共同组建多领域、多层面、广覆盖的“百人督导队”,对辖区内公共文化设施、学校、医院、大型商超、公共卫生间等15类场所近千个点位开展实地督导,建立无障碍设施台账,并反馈、督促各有关单位做到应改尽改、落实到位,为深圳连续6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残联力量。
摸清底情,绘就“一张地图”。在全市率先引进“无障碍信息采集智能装备”,建立3D全景式平台,为无障碍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建设清单,绘制高精度无障碍设施电子地图,系统显示设施所有硬件参数,并自动判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通过红、黄、绿3种颜色进行标注。下一步还将通过“AI+5G”技术支撑,为市民提供包含无障碍设施定位、搜索和实时语音导航等功能的“智慧导行图”。
加强指引,编制“一本手册”。编制《幸福城区 融合无碍——深圳市福田区无障碍城区建设工作手册》,以手绘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示10类常见场景中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规范及无障碍常识,正确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和建设管理单位推动无障碍城区建设,提升标准化水平。
开展“6”大专项行动
与教育、住建、卫健、城管、建工、交通等10个职能部门以及各街道携手,推进实施重点项目、城市生活、城市出行、信息交流、文化培育、巡查督导等六大无障碍专项行动,落实17项任务,取得一定成效。
两大重点项目。一是智慧无障碍城区建设试点。高标准推进福田中心区5.3平方公里范围内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无障碍改造项目,完成迁移路面障碍物70余处,新建盲道约52公里,采用下沉式装饰井盖并标注盲道标识,减少视障群体盲道绕行;对交叉口人行道提前降坡改造,将渠化岛、二次过街岛做平,在人流量大的信号灯路口设置无线地面红绿灯,建成1.5万平方米“零高差”无障碍慢行空间,通过平铺、下沉、碎片整理、多杆(箱)合一等方式打造有序、和谐、品质的大无障碍城区。设置过街盲道钟和高密度摄像头,用视频AI识别障碍群体,同步优化信号,保障障碍人群安全。今年7月,国务院残工委调研组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福田区的做法,为高质量创建智慧无障碍城市提供了“现实样板”。二是老旧小区无障碍改造试点。莲花北社区是一个建成近30年的老旧小区,在莲花街道连续两年的推动下,借助“民生微实事”平台对楼栋出口坡道、内部通道、无障碍停车位等47处无障碍点进行改造,并完善相关标识,无障碍水平大为提升,所在的莲花街道被评为深圳市首批“深圳市无障碍城市建设红榜”10家单位之一。
在城市生活和出行方面。通过加装安全扶手、增设低位服务台、增设无障碍厕位等,对福田高铁站、医院、文体场馆等一批场所进行设施提升,推动主次干道、人行天桥、旅游景点、公厕等多类点位无障碍升级改造。推行居家无障碍改造和辅具适配服务,为有改造需求的34名贫困重度残疾人进行居家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配送辅助器具403件,惠及362人。开展上线云尚书房系列讲座、视障IT帮扶、口述电影、触觉画展、视障特色工坊等特色服务,提高区图书馆无障碍服务质量。
在信息交流方面,推动优化区政府网站和“智慧福田App”的信息无障碍功能,方便视障人士方便快速获取政务咨询。对接深圳电信、联通、移动运营商,为近400名残疾人及家属提供信息消费优惠服务。积极宣传市助残电召服务平台,为残疾人提供政务信息、政策咨询、社保和志愿助残等服务。
在文化理念方面,举办形式多样无障碍宣传活动,培养市民的无障碍意识及扶残助弱的理念;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大市民参与出行体验活动,为改善和推进辖区无障碍建设提出建议。
在巡查督导方面,对停车场开展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巡查,组织专家及残疾人代表参加新建、改扩建项目无障碍设计专项检查工作。在竣工验收阶段,协助市残联组织残疾人代表参加专项验收工作,确保建设项目无障碍设施的安全性、实用性、规范性。
据了解,福田区残联未来将进一步践行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法制先行、提供产业开发和支撑、合力共建共治4个方面出发,继续为推进智慧无障碍幸福城区建设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