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 翩 郑杳勤
为切实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解决“街道机关化、社区行政化”弊端及基层党建虚化、弱化等问题,深圳市福田区在香蜜湖街道试点开展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五个一体化”探索建设党建引领下的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努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管理体系一体化
变“责权不清、不堪重负”为“主业回归”
梳理重构街社职责体系。撤销社区工作站,将原工作站承担的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21项行政职责划转至街道,为社区“去行政化”减负增效,让社区党委能够专注党建、专注服务、专注共建共治;整合相关机构职能成立街道直属六级事业单位社会治理综合事务中心(街道指挥分拨中心),将社区网格员和原社区工作站相关人员收归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让街道能够集中资源、集约力量实现专业高效处置、扁平化管理。通过构建“街社一体化”管理体系,缩短行政链条,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健全社区党委运行机制。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公开遴选优秀社区党委书记1名,撤换3名,社区书记平均年龄下降5岁,本科学历提升20%,“头雁”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将胜任党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调整后队伍平均年龄下降10岁,素质活力得到全面提高。紧扣社区党委主责主业,配套梳理5个工作指引,清单式列出社区党委70项“必做功课”。通过明确社区党委工作目标、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和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形成工作闭环,促使社区党委聚精会神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两级资源一体化
变“各自为政、缺乏联动”为“全员统筹”
实施“事件准入、任务分拨”。制定《事件准入管理办法》,明确社区、网格工作准入制,打破跨部门壁垒,整编街社两级资源,统一调度、灵活配置人员,进行精准的任务派单,保证责任压实、任务落实。例如,作为全市退役军人数量最多的街道,在街道指挥分拨中心统筹下,仅用8天便高质量完成6805人次的大走访紧急任务。
深化“垂直管理、采办协同”。充分发挥街道指挥分拨中心“人力资源池”和“智能中枢”功能,制定网格巡查、信息采集业务规则,根据任务轻重缓急,科学统筹调配街社人力资源,针对创文标准、市容环境“盲点”“顽固点”,重点倾斜和投放采集力量,网格采集量、处置量等均有提升,改革当季度采集量达32,236件,环比增长176%,处置量达38,654件,环比增长142%。
健全“市民呼叫、街社响应”。制定实施《香蜜湖街道“市民呼叫、街社响应”工作管理办法》,梳理响应清单,明确民生诉求事件受理分拨、处置协调、督查督办、考核申诉等具体操作细则,并相应建立《民生诉求事件处置综合评价考核细则》,配套搭建《民生诉求事件处置满意度回访评价体系》,综合居民满意度、承办量等考核结果,对街道各部门、社区党委及个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干部考察等进行挂钩,全面增强民生问题解决的区域统筹力、条块协同性、上下联动度。
服务供给一体化
变“资源分散、质量不高”为“协同高效”
建立民生服务统筹机制。探索建立民生活动质量管控体系,提升活动质量和参与度。由街道社会治理综合事务中心民生服务部统筹各业务口、各社区民生活动,形成“调研规划、组织实施、动态调整、评价反馈”全周期、全链条管控,实现资源共享,确保民生活动的针对性、贴近性和实效性;建立困弱群体服务体系,通过全面排查形成清晰底数,不断扩充服务对象覆盖面,并探索建立跨部门协同服务机制,打造“分级分类、多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创建政务服务街道示范。推进政务服务“秒批”示范创新,梳理制定全部“秒批”事项清单,其中租赁、残联、劳保业务已在街道试点上线,实现政务服务从“脚板办理”到“指尖办理”的革新;建立街道便民咨询知识库,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人工智能便民呼叫统一服务平台,智能引导群众快捷获得高效咨询服务。
搭建企服融合对接平台。率先在基层设立企业服务部,有机整合企业服务、工会、劳保、统计、非公党建等职能,融合政府惠企政策、银行融资政策、人才智库资源,通过线上联络推广、线下服务对接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匹配性提供充沛资源包,助力企业发展。
科技支撑一体化
变“传统模式、粗放管理”为“智慧运维”
发挥大数据支撑管理服务能力。积极构建基层数据平台,建立一口进出机制,运用大数据思维研判指挥。定期开展数据分析研判,对道路破损、门前三包、历史问题等市容环境难点痛点开展专题数据分析,仅道路破损问题,就已向交通部门上交清单950宗。
发挥陆空一体云视角巡察能力。融合辖区800多个公安监控视频、20个高空鹰眼和40个地面监控点,建立“陆空一体化”全方位三维立体巡察体系,对违建、市容卫生、疫情防控卡口动态等方面进行监控。台风“鹦鹉”期间,及时发现18个易涝点积水,与此同时,通过智能巡查,发现工地、小散工程不佩戴安全帽、安全绳等安全事件60余宗。
发挥人工智能识别问题隐患能力。运用24小时全覆盖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发现占道经营、偷倒垃圾、垃圾暴露、人员聚集、非法营运车辆等不良现象,解决时间盲点、地域盲点及人员缺口的问题。5月中旬以来,人工智能采集问题隐患等事件1523件,办结率97.7%。
发挥物联网感知城市脉搏能力。利用用电探测器、红外影像仪、水位监测等物联网设备和技术采集城市运行各项指数,实现对火灾、违规住人、边坡隐患、易涝点等风险隐患的事前监测和预警,建立“负一秒”防控体系。目前,街道为900余家三小场所安装1000套物联烟感,监测火灾隐患,为882个企业、学校、小区住户安装2067套电气火灾监测设备,共处置火灾预警108起。
发挥可视化科学调度指挥能力。全面梳理汇总辖区各类事件重要巡查点位,为街道网格员、巡防督导队员配备单兵设备,全程记录巡查处置情况,实时连线街道指挥分拨中心加强人员调度,推动建立全链条、无盲区的智能化、精准化巡查管理机制。
治理力量一体化
变“力量分散、参与度低”为“共建共治”
深化强核引领多元共治模式。探索实施“一室两会三组”社区治理模式,设立社区书记工作室,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和社区治理联席会议机制,统筹整合链接辖区各类党建、治理和服务资源,成立社区党建组、共建共治组和民生服务组,梳理制定各组工作清单,推动实现党委全面领导和党建工作实体化。同时,强化专业力量支撑,探索党员社区民警、党员社康主任以“席位制”方式兼任所在社区党委副书记,通过身份融入、场所融入、工作融入,真正把民警、社康等社区工作的参与者变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尝试建立调解员储备库,吸纳社区民警、驻区法官、律师等社区人民调解员,配套建立“派单调解+按件计薪”激励机制,真正通过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
打造党群共建共治共享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AI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基层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方式,畅通各类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打造精准宣传、畅通民意、供需对接的“智享香蜜”党群共建共治共享平台。目前,该平台实名注册用户达3万人,吸引近30万人次参与学习和行动,通过民意征集、社区互助、政企互动、活动发布等多个功能模块,推进价值传播实效化、社会资源一体化、辖区服务协同化。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改革,“街社一体化”成效显著,备受各界关注。
一是全链条疫情联防联控体系迅速建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依托改革优势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统一集中、高效组织、快速响应的疫情防控工作体系,辖区侨香社区党委实行的“党建引领+专业保障+多元参与”的“ACT”模式,得到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和居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并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充分印证了改革后“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急事”的优势和社区党委一心一意抓党建、抓服务、抓治理的工作成效。
二是社区党委核心引领多元共治能力凸显。通过改革,党委核心领导地位更加凸显,街社资源快速高效融合下沉一线,更能发动依靠群众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以东海社区为例,业已形成“社区呼叫、辖区单位响应”的共驻共建格局,在今年的扶贫工作中,多家单位积极响应号召,短时间内便完成30多万元的消费扶贫任务。
三是改革引擎推动环境治理实现新突破。重构街社职责体系,从原来街道直接向社区“打包派活”变为街道社区“综合采集、指挥分拨、专业处置、监督检查、评价反馈、分析研判”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形成城市管理问题从采集到处置的高效责任闭环。改革以来,香蜜湖街道环卫指数测评实现四连增,连续3个月排名全区第一,连续两个月获得全市桂冠,2020年至今环卫指数综合排名全市第一。
据香蜜湖街道主要负责人介绍,街道接下来将继续深化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探索打破边界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党建引领下的有内容、有支撑、可依靠、可信赖的社区治理体系,以优质均衡为目标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