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晓龙 郑杳勤
志愿服务工作成效直接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为有效推进福田文明典范城区建设,深圳市福田区从系统性、全域性、精准性三方面创新治理模式,推行志愿服务信息化长效化保障机制改革。在2020年文明城市创建期间,共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798个,服务时长超过15万小时。
系统性改革拓展志愿服务深度。一是把准关键脉搏,多措并举压实志愿服务工作各方责任。福田区出台了《福田区建设城市文明典范城区志愿服务标准》,在公共文化设施、医院、火车站、景区景点等地建立123个志愿服务站点,提供充电宝、饮用水、急救箱、雨伞和常规指引问询等志愿服务,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二是用好协调机制,切实推进随机抽检和志愿服务问题整改,推动全区志愿服务工作一盘棋。充分利用调度会议协调优势,随机抽检志愿服务工作,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由区领导推动落实。三是设置专项表彰,有效增强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吸引力,形成市民参与正向激励机制。指导区义工联设置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主题类专项表彰,建立志愿服务星级认证等激励机制,有效增强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对市民的吸引力。
全域性改革扩大志愿服务广度。一是善用媒体资源,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改革,营造全社会关注志愿服务活动的浓厚氛围。拍摄福田义工形象公益宣传片《福田义工》《为成长喝彩》《百优志愿者宣传片》,在全区户外屏幕同步播放,营造城市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二是依托组织动员,运用制度聚合志愿者力量,促进志愿服务全域化。福田区义工联通过修订《福田区义工团体管理办法》和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专项表彰活动,聚合全区21.6万名志愿者为文明城市创建贡献力量。三是强化社区担当,拓宽组织志愿服务项目渠道,实现小区志愿服务宣传的全覆盖。为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并参与辖区高品质志愿服务活动,福田区通过实施创文工作属地管理原则,强化95个社区的责任担当,由各社区党委统筹并拓宽志愿服务项目资源,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宣传,实现社区内小区全覆盖。四是增强区街社联动,推动社会治理志愿服务全域化,塑造城市文明治理新高度。采用“区—街—社”联动模式,依托“行走福田”小程序开展“红马甲行走创文”专项行动,成功将辖区各职能部门、各街道、各社区的工作力量全域性调动起来,建立起志愿者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职能部门解决问题、反馈处理情况的快速响应机制,极大地鼓舞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全域化的信心,有效地塑造了城市文明治理的新高度。
精准性改革提升志愿服务高度。一是推出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福田标准”,显著提升志愿服务站点服务能力。为将创文阶段性工作转变为文明城市建设长期工作,细化量化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测评标准,完善志愿服务U站配套政策,在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服务、考核、奖励、经费等制度基础上,结合志愿服务发展方向的新情况、新趋势,不断推陈出新;完善各行业配套政策,在“城市文明典范区”建设中,既发挥福田团区委及福田区义工联的统筹、协调作用,又充分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出台志愿者在教育、医疗卫生、旅游景点等方面所享受的配套政策;鼓励街道、社区继续出台建设城市文明典范城区特色政策,促进志愿者服务,使志愿活动百花齐放。二是依托志愿深圳平台和义工微信群矩阵实时信息推送,便于市民精准选择参与。实行线上发布服务通知,线下点对点对接,组织志愿者精准、灵活地调配岗位,安排志愿岗位补位。三是依托智慧城市视频系统实时在线查漏补缺,指导志愿服务进行精准投放。通过城市智慧指挥中心建立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巡查信息化保障机制,对街道、社区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的实时数据进行查漏补缺。利用智慧城市天眼摄像头集群,进行文明城市建设志愿服务点位监督,实时查看创建文明城市志愿服务点位开展情况,精准快速补充缺位。
作为首善之区,深圳市福田区一直践行并深化“志愿爱 幸福田”理念,在推行文明城市建设志愿服务信息化和长效化机制改革进程中,积极打造志愿者之城。在“双区驱动”的大好机遇面前,全力为福田的城市文明典范城区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贡献出蓬勃的志愿服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