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成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关涉到国家安全,关涉到思想统领,关涉到亿万大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是系统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本质上是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他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是整个社会机体的灵魂。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高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维护、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重要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体责任。高校必须全面有效落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保障高校意识形态的稳定发展,避免多元文化、外来思潮对校园意识形态造成不良冲击,谨防“颠覆性错误”。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机制缺失、责任不明。目前高校已经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普遍建立起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析研判、工作报告、检查考核、联席会议制度等各项制度。但诸如协同联动机制、问责机制等制度机制存在空白。缺少协同联动机制的高校,职责划分不明确,协同力度不足,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和交流,工作中相互脱离和独立,导致意识形态工作难以落实。缺少健全的问责机制导致工作出现错误和漏洞时无法及时纠正和惩处,致使同类错误反复发生,严重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队伍建设薄弱。高校是意识形态传播、研究、交锋的重要阵地,需要有一批政治责任感强、对意识形态问题具有高度敏锐性的教育和管理队伍。有些高校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但组员整体素质不高,对自身工作认识不足,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过程中缺少创新意识和责任感,导致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有的高校意识形态管理队伍责任不明,协同作战能力不强,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脱责任,存在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现象;有的高校对意识形态的教育培训检查时断时续,队伍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错识方法的运用成为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发展的瓶颈。一是形式主义的方法。会议式、统计报表式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层层上报数字,用数据表现工作,会议连会议,用会议落实工作,检查连接检查,用检查应对检查。形式遮蔽内容,现象阻碍本质,可能性替代现实性。二是教条主义的方法。生搬硬套灌输法,忽视与受众的交换交往交流,结果催生教条主义。三是实用主义的方法。一些人习惯用经济手段取代政治工作,以利益取代正义,以效率取代公平,以结果取代过程,不重视长效机制的建立,不研究保持长期化制度化的工作方法。突破瓶颈不容易。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受主观认识的局限,导致方法跟不上时代要求。不断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给方法的选择、运用带来困难,客观要求方法要不断调适,在动态中构建稳定的行为模式,在稳定中表现动态的发展逻辑。
创新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
夯实阵地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一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党委要担负起政治与领导责任,统筹管理意识形态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保证党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二要科学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尊重规律,分析研究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统筹指导重大战略性任务,厘清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意识形态工作要与业务工作同等重视同等研究,同等落实同等考核;推进责任落实,知责明责,担责追责,不断织密责任落实和风险防控的安全网。
做强阵地,提升理论教育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要扎实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生力军作用,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要统筹教师、教材、教学各环节,推进理论研究教学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使之具有亲和力、针对性和感染力。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分工与协作。首先,要建立高效、高素质的工作团队,打造会管、善管意识形态队伍。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做好人才选拔和考核工作,确保其具有端正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其次,应该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对高校师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强化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强化其民族认同感、凝聚力、责任感,使其可以主动参与意识形态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贡献更多力量。再次,做好队伍的管理工作,根据工作要求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和奖惩措施,加强师生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的同时,也要激发师生工作和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可以为意识形态工作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针对校外人才,应该完善筛选考核制度,采取更多吸纳人才的措施,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和发挥才能的空间,这样才能发挥校内外人才的作用,为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实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最后,要做好各个部门的联合和沟通工作,包括高校党委、教职工、学生干部等多个主体,各个部门应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然后共同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宣传和落实平台,开辟各个部门、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和路径,落实全面有效的合作方案,确保工作目标的顺利达成。
营造工作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需要建设校园文化,需要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地结合在一起。一要利用党团、社团、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精神,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与文化熏陶中,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使意识形态更具有亲和力。一方面,探索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强化校园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革命文化,在校园中宣传和发扬红色精神,强化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等。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宣传活动,包括辩论赛、演讲赛等。
突破瓶颈,创新教育方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考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否成功,是否有效,一个关键指标是看师生作为受众是否从整体上、系统上接受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说服了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是否从自发自为走向自觉自信。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在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方法不是一劳永逸的,高校要根据客观条件有针对性地沁润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要主动征求并重视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发挥主观能动性,保障学生对教育教学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简洁精辟的语言风格,讲故事、举实例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认同感。
(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