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野

我国农村教育 存在的问题及出路探究

□ 王会娟

教育承载希望,农村教育更是关乎农村未来,办好农村教育是未来农村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国家政策和资源的大力支持,农村教育质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依旧不均衡。本文意在从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体制下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与此同时,教育领域也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后,学生和教育资源流向城市,城乡教育差距被不断拉大。这种差距首先体现在师资力量上,农村很难吸引到大量有能力的年轻老师长期驻留,而一部分现有的农村教师则在教学方式上更为传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

为提高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除了从政策上去吸引和鼓励新的师资力量注入农村外,还不能忽视对于农村现有教师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也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极为便捷的途径。虽然乡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在逐步完善,但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有些教师的信息意识相对薄弱,主动获取、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一方面要继续完善教育系统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为农村教师提供丰富优质的电子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城乡共享,从而减小信息不对等带来的教育水平差距;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农村教师发展自身专业化能力的意识,要求农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等尽快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农村教育还缺乏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注入。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体系中老师的教育观念更为传统,更着重抓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教育的多元化,有些教师只做到了知识的传播者这一浅层角色,但教育的初衷却在于成长和进步,而不是知识单维的增长。成长和进步体现在能力的提高,而能力是个多维度的词,我们应当去反思传统课堂的教育能给学生带来多少能力上的提高?

正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所提,教育应当从生活入手,而非从课本出发,旨在培养健康的、具有创造性和社会实践性的个体,而不是迂腐的书呆子。教育内涵的深厚性,要求教师应当转换自身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改变课堂组织形式,尝试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小组交流等,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能将生活中的经历和课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不是将别人的观念直接移植到自己脑海中去。这也正是建构学习观的核心,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同时,在现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MOOC、微课等平台的兴起,以及国家“三通两平台”的推进,都保证了农村地区的师生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只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自由,学生完全可以获得更全面、也更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弥补农村教师配比结构单一带来的不足,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广泛学习。

总之,农村教育在师资配置、教育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下,可以依托信息化时代的便捷而被极大地改善。

(作者单位: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卢嘴学校)

2020-11-04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1727.htm 1 我国农村教育 存在的问题及出路探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