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曾
十月南京,最是橙黄橘绿时。长江北岸,18公里南京江北滨江风光带岸线,盎然的秋意,正愈发浓烈,西南方向,长江五桥通车在即。这是一个属于收获的季节,在长江之畔的中国(江苏)自由试验区南京片区,新的萌芽同样在耕耘中茁壮成长。
作为江苏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片区的战略定位是“两区一平台”,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获批以来,南京片区切实发挥自贸试验区与国家级新区“双区叠加”优势,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努力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增长新模式,着力在产业国际化、创新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等重点领域进行差异化探索与集成性创新。
挂牌一周年成绩斐然
“双区叠加”开启新征程
南京片区去年8月获批设立,位于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范围内,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汇处,承东启西、沿江近海,是南京市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
挂牌一年以来,南京片区日均新增注册企业41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79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国际贸易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南京片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金融等主导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主营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8%与32%。
创新是南京片区最鲜明的底色。正是在这种全面创新的氛围中,片区正日益散发出它的独特魅力和全球吸引力,落地全国首个国家生物医药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搭建全国首个数字资产登记结算平台,启用全国自贸试验区首个原创知识产权认证平台,打造全国首个区域集成评估改革示范区;成立江苏首个自贸试验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开设全省首个全面授权商标窗口,全省首创零售药店“一业一证”审批模式……一年来,一批省内、国内首个创新“新苗”在片区萌发。通过深化改革创新,片区形成了60多个体现首创要求的制度创新成果,8项改革试点经验、10个创新实践案例在全市复制推广,7项改革试点经验、7个创新实践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搭建生物医药集中监管与公共服务平台”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按照“填补空白、领先一步、争取首创”的思路,出台总部经济、数字经济、人才引进、绿色金融、区块链等20余项改革促进政策。
一年来,片区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成功举办2020世界半导体大会、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年会、南京片区发展研讨会、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发展峰会等40余场高规格活动,在同一批次自贸片区中,南京片区是第一个加入世界自由区组织。率先和欧盟商会签订“特约合作伙伴证书”。与上海临港新片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打造数贸之都
“最近的未来”正当其时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10月16日,一场全球跨境贸易数字生态大会在南京片区召开,会上,D-Trade&Health全球数字医疗链上线发布,这标志着数字贸易基础设施(Digital Trading Infrastructure,以下简称DTI)全球总部落户南京片区。
信任机制缺失、贷款成本高昂、单一窗口不普及……时至今日,这些依然是全球贸易市场上的痛点。当跨境贸易的各个环节都实现数字化,企业遇到国际纠纷时,拿出这些客观的数据说话就显得尤为公正。DTI由此应运而生,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与中国丝路集团共同倡议发起,创建了旨在通过节点生态建设,形成“全球买、全球卖”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通俗地说,它借助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特点,为世界多边自由、公平、诚信贸易提供第三方公正公平的信息互换、执法互助、监管互认。“江北新区积极牵引中国丝路集团会同联合国贸发机构共同打造的DTI全球总部落户,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贸区集聚效应和服务能级,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江北新区相关产业负责人表示。未来,全球跨境贸易枢纽生态预计将连接欧洲、南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全球30多个国家节点,达到千万亿规模产值。
打造“数贸之都”,DTI只是其中一块拼图。跨境电商是新消费聚力提质扩容的“活水”,和DTI共同落户南京片区的还有全球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这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平台,中国丝路集团首期已投入3亿元,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共同发展多业态融合、全要素集聚的数字产业新生态。去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印发了《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创新贸易综合监管模式,探索与自贸试验区外机场、港口、铁路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联动发展。该项目未来还将以南京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切入点,打造自贸区多式联运南京样板。
有产业、聚人才、创政策、适宜居,当具有国家级新区与自贸区“双区叠加”优势的发展热土,与具有丰富跨境贸易资源和经验的头部企业联手,一个开放的“数贸之都”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