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窗

结对共建 用教育阻断贫困

——北京西城区教育扶贫的实践与探索

北京市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首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聚集区,充分发挥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优势,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 准确把握北京教育扶贫的历史责任,积极践行以“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为核心的“红墙意识”,以“一盘棋,全员抓”的工作模式,“抓队伍稳基础、抓培训促提升、抓项目促发展”,坚持“精品、精准、精细”标准,做强职教扶贫、做大网络扶贫、做实结对共建,将西城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帮扶的不竭动力,真帮、真扶,帮助受援地区打造一支带不走教师队伍。创建了“职教脱贫”“老校长下乡”“组团式支教”等帮扶品牌,探索出了具有西城特色的教育帮扶工作新模式。

强化战略思维

提高政治站位

西城教育是国旗边、红墙下的教育,西城区认真落实“看北京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自觉站在战略高度,积极践行以“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为核心的“红墙意识”,把教育脱贫攻坚作为最严肃的政治任务,融入思想、扛在肩上、落到行动中。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主动靠前指挥,教育系统全员参战,压紧压实全链条责任体系。

把做好教育帮扶工作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政治任务,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历史责任,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

将教育帮扶作为培养人才、锻炼队伍、深化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并与深化全区教育改革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优化组织机构,选派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的党员干部教师参加教育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西城区共选派教育帮扶干部教师205名,党员干部教师占98%。

强化聚优思维

遵循精品标准

西城区特有的区域地位和教育资源优势,在长期的教育交流合作工作中形成了“担当、开放、共享”的帮扶精神。在帮扶中,不断优化帮扶工作方案,不断改进帮扶方式方法,不断打造教育帮扶品牌,“凡做即是精品”已经成为西城教育帮扶的工作标准。精品标准造就了精品课程、精品团队和精品项目,有力促进了受援地教育质量提升。

建设精品团队是打造教育帮扶品牌的关键因素。每名支教干部教师不是单兵作战,其后有市、区和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团队的支持。团队合作的力量,胜于个人能力简单相加。西城区注重打造支教团队,将支教平台作为促进本校发展、帮扶校提升和教师个人成长的“三赢”平台,充分打造“前线”加“后方”的完美团队,产生了西城区教育学院、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小学、北京八中等一大批优秀团队。

作为落实教育部援藏援疆计划“教育高地”的西城,派出一支了“教育梦之队”,使优质教育在青藏高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拉萨市学生和教师开设远程课堂、开展远程教研活动,全年实施12次教学教研活动,促进拉萨市教学教研水平有效提升。

目前,北京八中、师大附京西分校等诸多名校成为干部教师进修学习的基地校。将西城《学习 探究 诊断》练习册引入拉萨北京中学各教研组,实现全年级、全学科、全部学生免费使用北京西城练习册,册数达到15,000册。现西城区39中校长赵隆颢曾在西藏支教3年,作为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校长,在他和他带领的团队的辛勤工作下,该校2017年高考上线率达到100%,本科率达到81%,创造了高考新的历史记录。学校也因此成为教育部“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发源校和样板校。

强化立体思维

落实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培养精准思维、精准开展工作,在论述扶贫工作时,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西城区不断强化精准思维,坚持调研先行,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帮扶对象发展要求,准确“把脉”、精心设计、精准“发力”,做到了真帮扶,见实效。通过调研确定“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精准扶贫落脚点。“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就能就业,给全家脱贫带来希望。西城区发挥职业教育办学优势,4所职业学校对接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张北县职教中心、喀喇沁旗赤峰建筑工程学校、鄂伦春自治旗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并达到100%全覆盖。主动对接2022年冬季奥运会对高水平技能人才需求,主动对接张家口,并成立了职业教育集团。

持续关注“建档立卡”学生成长,开展职教学生研学、访学等活动。为受援地职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河北省威县职教中心校8名学生,通过在西城职业学校形象设计专业一学期的专业培训,完成培训课程,学校为他们选择了知名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如学生在四联美发中心、国际曼都发型中心、实美形象设计中心、东方骏美发美容中心等,获得了实习收入,全家走上了脱贫道路。

同时,西城区职业学校以追踪帮扶等方式,从党建、德育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输出管理经验。以优质的资源引领和带动受援地职教教师成长。两年来,多次组成校长、学科教研组、市区骨干、学科带头人为主的团队,培训职教管理干部420人次,参与活动指导96人次,指导支教团队做示范课70节、讲座20场次,参与大赛指导60人次,指导青年教师180人次,听、评课200余节,通过活动受益教师近1000人次,教师素质明显提升。对口帮扶的张北县职教中心2020年学校被河北省教育厅授予“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强化系统思维

提升内生动力

教育帮扶是一项涉及政府、学校、教师等各个方面、不同环节的系统工程,西城区强化系统思维,从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要素入手,着力人才队伍培养,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加大人才支持,助力受援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实现贫困地区教育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2019年选派46名优秀教师赴张北、阜平、喀喇沁和鄂伦春进行专业人才挂职(支教),同比2018年增幅24.3%。2020年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依然选派了51名教师到贫困地区开展人才交流,他们均为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优秀骨干教师,包括高级教师24人、一级教师21人、教研组长、课程中心主任、教务主任等教育教学干部10人,优秀率占总数的91.3%。他们在受援地区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开设观摩课、参与指导学生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培训、讲座,带领当地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促进受援地区在课程建设、学校管理、文化建设、学生活动、教育科研等多方面教育质量有显示提升。

同时,不断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互访,学校间结对共建落地。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增加结对学校的数量。截止到2019年,阜平县新增12所,总数达到16所;张北县新增3所,总数达到10所;鄂伦春自治旗新增3所,总数达到9所;喀喇沁旗为5所。各结对学校之间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交流活动,到对口帮扶地区送教讲学98次,西城区结对帮扶学校接待受帮扶地区的部分干部、教师来京跟岗学习和技能培训。截至目前,每年约达近400人次,学员们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参加说课活动,参与科研工作交流等活动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

强化创新思维

拓展发展路径

在教育帮扶工作中,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需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了教育帮扶的实践途径。

2016年,西城区响应教育部关工委、市教育关工委号召,启动了“老校长下乡”工作。在老校长们的辛勤努力下,帮扶工作最得了实效,仅2019年西城区6名老校长下乡70次、205天,听评课400余节,开办讲座53场,对提升受援学校办学水平起到了有力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支教的过程中,老校长们将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使乡村学校的管理更有序、教育教学更规范。尤为重要的是,老校长们帮助乡村学校建立起标准,使乡村学校能够从中长久地受益。

“老校长下乡”不只是发挥余热,而是让更多的优秀退休校长和特级教师参与进来,把更多的乡村学校纳入进来,惠及广大农村孩子,真正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

(本版文图由北京西城区服务联络办提供)

2020-10-19 ——北京西城区教育扶贫的实践与探索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1159.htm 1 结对共建 用教育阻断贫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