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践行“红墙意识”,以精准举措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践行“红墙意识”,采取精准举措助力河北省张北县、阜平县,内蒙古喀喇沁旗、鄂伦春自治旗、囊谦县脱贫攻坚。经过支授双方的共同努力,各贫困地区的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末的30%下降到不足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5个贫困县(旗)全部脱贫摘帽。
高位 高层 高效
为扶贫协作奠定组织保障
高位谋划,强化顶层设计。西城区先后召开10次区政府专题会、4次区委常委会对东西部扶贫协作进行统筹研究。区领导班子与受援地共同组织召开17次高层联席会,从宏观上把握共同发展的大方向,从中观上确认帮扶的倾斜领域,从微观上敲定制度与项目的细节。
高层带动,强化调研对接。西城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24次主动与受援地进行对接,深入贫困村调研,走访慰问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召开驻村干部座谈会,研究推进重点任务。区主管领导22次赴受援地精准对接帮扶工作。区扶贫协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作为,主动赴受援地对接,有力推进携手奔小康工作。
高效统筹,强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区主要领导亲自抓、四套班子共同抓、援受双方协同推动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健全了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成员单位落实、社会各界参与的扶贫协作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季度调度会、高层联席会、专题推进会的工作协调机制。
“三精”帮扶标准
确保各项帮扶举措精准落地
选项目务求“精准”。西城区坚持精益要求,精准选择帮扶项目,以带贫益贫效果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在项目考察、立项、审批、拨款等环节严格按照程序实施。共为5个受援地支持204个项目,区级财政投入资金2.67亿元。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的要求,帮扶资金和项目精准瞄向“两不愁、三保障”,突出短板,向深度贫困村镇倾斜,向产业帮扶、民生帮扶、劳务扶贫倾斜。
要效益务求“精确”。在资金投向和项目实施上实现闭环监控,制定严格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确保项目的带贫益贫机制能够落实。几年来,区级帮扶项目共计带贫益贫99,652人次,使受援地贫困人口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广动员凝聚“精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帮扶力量,捐款捐物达到9000余万元。驻区中央单位累计投入5300余万元为受援地开展专项帮扶,切实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和饮水安全问题。深度整合统战各方资源,聚焦对口地区实际需求,围绕产业、教育、医疗、乡村规划等方面,发挥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动员统战人士及其所联系的各界群众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精准扶贫。非公企业中晟康华向贫困地区捐赠价值254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及服务。
打造三个“阵地”
为贫困地区提供人才支持
打造挂职干部一线统筹阵地。西城区向受援地选派挂职干部24名,赴受援地主要负责扶贫协作工作。通过党政干部的双向交流,为受援地输送了先进的理念,接收受援地选派的挂职干部,并安排在与其专业对口的区属部门任职,通过学习提高管理能力,为当地培育管理队伍。
打造专业人才交流帮扶阵地。西城区共向受援地选派专业人才305人次,其中技术骨干的比率占到75%,几年来为当地输出了十余项技术,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和教育队伍。
打造党政干部培训提升阵地。西城区共组织受援地区党政干部培训15期,参加培训人员6030人次。周密制定培训计划、精心设置培训课程、多形式组织培训、不断扩大培训受众面。特别是今年克服疫情影响,通过多媒体、线上线下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培训触角向基层延伸,将驻村书记纳入培训,受到受援地的欢迎。
坚持两个“抓牢”
为稳定脱贫提供持续动力
抓牢企业资源。西城区加强与受援地协同对接,共同引导企业赴受援地投资兴业。几年来引导32个企业,实际投资超17亿元。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结合西城区的资源特点打造带贫效果好的产业。10家区属国有企业投资1200余万元开展27个扶贫项目,助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0余人增收,提供临时性工作岗位759个,援建7个扶贫产业园区和9个扶贫车间。
抓牢市场搭建。西城区成立北京华远三农科技产业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手段,将帮扶地区的农副产品在北京销售。同时,华远三农分别在鄂伦春自治旗和阜平县落地注资,将平台触角进一步延伸。几年来,通过东西部共同发力,累计销售贫困地区农副产品4亿多元。
聚焦“三类”人群
以劳务帮扶激发内生动力
聚焦贫困人口。西城区针对司炉工、玉石雕刻、护林员、保洁员等岗位共计培训贫困人口10,370人。支持各帮扶地区开发护林员、护草员、护路员等灵活性公益岗位促进就近就业。通过帮扶,共有17,755名贫困人员实现就业。
聚焦来京就业贫困人员。西城区出台《关于促进对口帮扶地区在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的措施》,建立“帮扶地区在京务工人员就业服务站”,将在京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列为“劳务扶贫帮扶会员”,为其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动保障及社保政策咨询等公共就业服务。采取多种形式为1543名在京就业且缴纳社会保险的贫困人口进行服务,促进稳定就业,防止返贫。
聚焦致富带头人。西城区率先建立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举办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班22期,共计培训当地致富带头人638人,在帮扶地区共建立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11个,激发受援地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动“四结对”帮扶
深入推进携手奔小康行动
西城区推进街道结对帮扶贫困乡镇。全区街道与贫困地区乡镇实现全覆盖结对帮扶,共投入2000余万元资金,帮扶项目囊括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同时,各街道还通过消费扶贫和捐款捐物等多种方式与受援地开展对接,捐款捐物合计130余万元,消费扶贫合计350余万元。
西城区推进教育医疗结构结对帮扶。34所学校结对贫困地区39所学校,累计开展16个教育扶贫项目,培训课程1996课时、培训干部教师9000余人次。24所医疗机构结对受帮扶地区76所医疗机构,组织各类讲座400余次、培训人员15,015人次,普通接诊5482人次、专家接诊2221人次。
推进“万企帮万村”结对帮扶。10家国有企业与36个贫困村结对。21家非公企业对21个贫困村,通过投资产业项目,提供技术指导、消费帮扶及捐助等多种方式开展帮扶。区属国有企业先后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实施27个对口帮扶项目,带动3000余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高了收入。
西城区推进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引导35家社会组织采取“一社一村”“多社一村”“一社多村”等形式,与37个贫困村签订52份帮扶协议,捐资捐物总计208.53万余元。其中,西城区律师协会通过“大手拉小手”活动,共计资助贫困学生1200余人次。截至2020年9月,资助的贫困学生中有92名学生考入重点中学,19名学生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重点院校。
下一步,西城区将按照“四不摘”的工作要求,从以下3个方面继续强化对口帮扶工作:
构建完善的防返贫机制,巩固脱贫成果。研究落实好防返贫机制,加强对易返贫人员的动态监测、及时帮扶。建立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的防返贫机制;建立产业扶贫项目稳定发挥带贫益贫效果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消费扶贫机制;建立因病、因学、因老致贫等人群的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劳动能力提升帮扶机制。
进一步强化产业帮扶,促进稳定脱贫。持续关注已落地的产业项目发展情况,在资源、市场、人才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进一步引导东部地区企业赴受援地投资兴业,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受益。进一步扩大产业帮扶的带贫益贫效果,使更多的贫困人口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的红利。
做好与乡村振兴实施的衔接,实现合作共赢。加强工作谋划,搭建推动双方共同发展的长期合作平台,在顶层设计、制度安排等方面互相协商、紧密合作,共同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进一步加强在医疗、教育、生态、社会治理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扶贫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全面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和协同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