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奏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深圳市宝安区在全国率先构建可量化的工匠评选指标体系,认定20位“宝安工匠”,激励产业工人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宝安区总工会牵头成立项目组,数十次深入企业调研,征求行业专家、一线技术工人意见,最终形成了一套符合宝安产业实际、具有宝安特色,可量化、易操作的“宝安工匠”评选指标体系。图为调研现场。

□ 邬 云 文/图

传承“工匠精神”,不负时代使命。作为享誉全国的工业大区、产业大区,深圳市宝安区拥有近300万产业工人。在深圳经济特区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宝安区从制造业起家,到坚定坚守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再到创新驱动助推“产业强区”,沉淀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他们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生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内涵。据了解,宝安区在全国率先构建可量化的工匠评选指标体系,科学认定20名“宝安工匠”,让“工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激励产业工人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奏响宝安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变质性规定为量化指标

为一线工人树职业标杆

打造先进制造业主导的产业结构,是宝安区立足全国乃至拓展全球的重要竞争优势。近年来,宝安区直面制造业工人短缺、福利待遇偏低、人才流失等问题,以“宝安工匠”评选培育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在全国率先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宝安工匠”选树改革经验。

——高站位谋划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宝安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精神,结合区情实际,高位求进,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升到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和制造强区重要举措的高度。通过基础一线调研和前瞻深入研究,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成果《调研显示高素质产业工人正在流失,“中国制造”急需激发“工匠精神”》。改革成果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初步影响。

——高境界明确“工匠”的制造业一线岗位性质。“宝安工匠”与全国各地的“工匠”评选认定不同,例如,“大国工匠”“南粤工匠”“中国铸造大工匠”等主要以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高技术工程师为主;“宝安工匠”深度结合宝安区优势制造业和重点发展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需求,面向制造业最庞大的群体。宝安区明确“宝安工匠”定义,即使是工厂的应用型普通一线岗位工人,也可被纳入政策扶持范围,为最庞大的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尤其是为一线工人树立职业标杆,让他们看到,即便是在一线岗位,也可以成为“宝安工匠”,有利于增强其自身荣誉感和职业成就感。

——高质量建立全国领先可量化的“宝安工匠”指标体系。宝安区早在2018年8月,就开始在企业调研。在走访企业负责人、技术工人、行业专家的基础上,宝安区建立充分体现“工匠精神”的认定评价指标体系,第一次将质性规定改为可量化指标。具体而言,将专家组主观评选改为量化评分系统,兼顾技能水平、经验水平、劳动贡献、工序难度、职业伦理等5个方面,客观地测量和选拔出优秀技能人才;同时,科学设计量化评分标准及计算公式,提供精细化评分标准与打分说明,保证指标体系具有推广性和可复制性,为配套支持政策的可操作性、落地性奠定坚实基础。该指标体系荣获“广东省总工会2019年度工会工作创新奖”一等奖。

“从0到1”“从1到N”

体现工人队伍最高水平

今年3月,20名“宝安工匠”正式出炉,包括5名大工匠和15名工匠,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13人、占比65%,装备制造业7人、占比35%,充分契合宝安区的优势产业和未来方向,体现宝安产业工人队伍的最高水平。在4月28日举行的宝安区庆“五一”劳模工匠座谈会上,宝安区委书记姚任说,劳模工匠具有宝贵的劳动精神、专业精神、奉献精神。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劳模和工匠,有350多万劳动者,宝安工业大区才有今天的发展成绩。

5位大工匠掌握了国内甚至国际顶尖的技术和专利,是宝安企业当之无愧的人才力量。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实验室副经理邓时累攻克了中厚板单道激光焊“要么不透、一透就漏”的行业难题,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电控总监雷安良主导研发了世界领先的无人驾驶全自动登机桥控制系统等,多次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深圳市科学技术奖。深圳市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陆志强擅长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先后获得2018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深圳市晶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邵鹏睿专研亚毫米级LED光源器件、LED封装技术,先后获得54项国家授权专利。欣旺达公司质量检测工程师杨亭亭主导设计的MOS瞬态耐压测定电路,更好适应5G时代大功率手机电池防护要求,成为业内独家技术突破。

15位工匠中,有的突破技术难关,打破国外垄断,如兴业卓辉研发部经理杨明研发出防静电超净无尘布,让国内高端防静电超净无尘布不再依赖外国企业;有的大力推动生产线数字化转型和5G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如金三维模具有限公司数控部经理梁忠玲不断优化生产线全流程工序,增质提效;有的从车间普工做起,坚守制造行业,将一门技艺发挥到极致,如中天超硬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彭树林守刀具磨床24年,技艺媲美百万级设备。还有从事电子信息制造业研发设计的陈晓宇、杨国军、汪明,从事电子信息制造业工艺工程的梁勇军、卢淑芬、黄建国,从事电子信息制造业维修维护的霍俊标、陈建立,从事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制造的蔡哲豪,从事装备制造业生产制造的古显善,从事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的罗文欣,从事装备制造业质量检测的陈仲如,他们都是宝安企业发展中的先锋力量。

专家评价称,从“宝安工匠”评选可以看出,宝安“智创高地”的定位非常精准,区内分布着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大多数是国内(外)行业冠军、单项冠军。产业的更迭正赋予“宝安工匠”新的内涵,宝安区不仅有掌握传统生产制造操作绝活的邓时累、陆志强,也有从事研发设计、创新发明实现“从0到1”的邵鹏睿、“从1到N”的工艺工程专家梁勇军等大批工匠,确保了宝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明显创新人才优势。企业与工匠互相成就、缺一不可,企业为工匠人才提供发展进步的土壤,而工匠人才更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和保障。

更看重“绝活儿”技能

激发产业工人奋斗热情

宝安区委书记姚任说,每个工匠都是一个标杆、一粒种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是宝安发展的最大底气。

“宝安工匠”评选活动受到企业的重视和职工的欢迎。其不但为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工匠文化体系提供有力参考,而且为一些学历较低、长期从事技术的产业工人指明职业发展方向。

“宝安工匠”古显善就是个典型的例子。27年前,学历不高的他从建筑工地做木匠的“大工”,进入银宝山新成为模具厂一名工人。他从学徒工做起,凭着一股韧劲儿,钻研模具制造技术26年,成为广东省模具名师。

“这个评选不只看重学历、专利、获奖情况,更看重大家的‘绝活儿’技能,给很多基层技术工人提供了机会。”“宝安大工匠”邓时累说。

在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总经理陈焱看来,通过量化指标评选认定“宝安工匠”,激发宝安产业工人的奋斗热情,也让企业有信心扎根宝安发展。他建议,还要继续做好“宝安工匠”的持续引导、培育工作,让他们担起新时代的光荣使命,不断产生创造力。

“宝安工匠”挺起了高质量发展脊梁。“宝安的做法,不仅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对地方政府如何将中央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意见落地生根,也具有一定启发意义。”行业专家对“宝安工匠”评定体系给予高度评价。

长风万里,策马征程。宝安区正高质量推进“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建设,奋力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先锋样板城区。宝安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总工会主席欧瑞志表示,接下来,区总工会将认真做好其他行业的认定指标体系,将工匠评选覆盖到全区所有制造业,以更科学有效的方式把宝安产业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筛选出来,培育更多“宝安工匠”,引导他们积极为宝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2020-09-29 深圳市宝安区在全国率先构建可量化的工匠评选指标体系,认定20位“宝安工匠”,激励产业工人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0726.htm 1 奏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