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有了兴旺的富民产业,还需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乡村振兴才更有持久活力。
“瓜秧集中收运,让路干净了、沟渠变美了,空气清新了,很有成就感。”山东聊城高新区许营贫困户张绪强说。张绪强在村内扶贫公益岗位做环卫保洁工作,往年这个季节,他每天都要清运瓜秧至晚上,活又多又累。可往往是他刚清运走瓜秧,百姓又偷偷倾倒,不出成效,成为环境整治“顽疾”。
作为远近闻名的“西瓜之乡”,聊城高新区许营镇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其大棚西瓜种植面积2.4万亩,西瓜收获后蔬菜种植面积接近5000亩,全镇瓜秧、菜秧产量达3万吨。但西瓜产业在强镇富农的同时,也带来了瓜秧、菜秧乱堆乱放、随意丢弃的环境问题。
夏季一过,西瓜收获完毕,路边、河道、沟内到处是丢弃瓜秧,造成阻碍交通、影响排涝、污染环境等不良影响。尤其是雨季,瓜秧不时散发出阵阵“臭味”。百姓无处处理,环卫工人怨声载道。
“简易高温堆肥发酵技术,就近取材、就地处理,能切实解决西瓜尾菜污染和有机肥源不足的问题。”聊大农学院教授戴明勋提出意见。
为此,许营镇聚焦乡村振兴目标定位,把西瓜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提升紧密结合,通过“政府集中收运、院校技术支持、基地具体实施”三方协作模式,有效解决了全镇瓜秧秸秆环境污染问题,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的绿色、优质、高效发展。其中,铁女农业基地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引进堆肥发酵技术,打碎瓜秧,与驴粪、菌种合理混合,每年可处理瓜秧1.5万吨,生产有机肥达4万方,让2800亩土地用上了改良土壤的有机肥,百姓也从中尝到了甜头儿。
通过实施瓜秧秸秆综合利用和环保酵素项目,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同时,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为废弃瓜秧、果蔬尾菜找到了“新归宿”,成为建设美丽乡村、保护环境的良好途径。
(郑庆杰 楚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