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政
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一般可分为城市公园、森林公园、主题公园、专类园等。考古遗址公园是公园的其中一类。
考古遗址公园并非新事物,1987年建成的安阳殷墟博物苑,其实质就是考古遗址公园。2000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圆明园遗址保护规划》;2009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支持大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提案》中,提出了“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指以历史上的重大考古遗址为依托,在保证考古遗址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展示考古遗址及其文化内涵的公益性展示园区。
基于“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学术界开始对“考古遗址公园”概念进行讨论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鹏认为“考古遗址公园是指古代遗址保护和展示专门园区。它以保护遗址和服务考古为首要目的,同时,通过遗址展示和文物展览揭示遗址的内涵、价值,配合绿化美化,推动教育和旅游观光,是方便群众休闲和健体的公益性公共活动地域空间”。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必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考古工作基本掌握整个遗址的面貌,二是遗址的核心价值和特征比较明确,三是遗址需要长期的、科学的考古工作计划,四是具有专设机构、强有力的财力和土地政策支持。
为了指导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保护和利用好大遗址。2009年底,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文件指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201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管理模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字中的“国家”二字体现了其“全国示范意义”的性质。它不仅仅是考古遗址与公园空间的组合,同时也是对公园这一城市空间场所元素的拓展和延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新型城市化的产物,体现了国家经济实力在具备基础后,人民精神生活的更高层次要求。
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创新,回顾它的产生发展史,总体上经历了概念从模糊到清晰,形式由片区到整体,定位由保护为主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过程。考古遗址公园的雏形早就出现过,目前已经扩大到近百余处(含立项),全国各地出现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热潮,成为文旅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事物。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