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彩霞
自江苏省徐州市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以来,徐州市人社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部署,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阵地”,以服务企业、保障为民为“目标”,以系统行风作风建设为“抓手”,攻坚克难,不断凝聚“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竞争”的思想共识,树牢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为徐州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提供了优质的人社营商环境。
转变服务理念
由“等上门”到“走上前”
以徐州市营商环境建设为契机,人社部门积极转作风、转观念、转职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对接,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更是举全局之力帮助企业共抗疫情、共渡难关。一是主动快捷落实各项惠企政策。高标准快速落实“免、减、缓、降、返、补”等援企减负政策,给予企业“真金白银”的支持,主动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免填单、免申请,通过数据比对认定,自动发放补贴和减免保费,累计发放企业稳岗补贴1.5亿元,预计减免企业社保费21.49亿元,有效地缓解了企业压力,稳定了全市的就业形势。二是主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为破解企业用工难题,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协同联动,开展“回乡就业直通车”活动,进村入户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挨家挨户采集回乡人员求职信息,为供需双方信息的精准匹配,搭“桥梁”、牵“红线”,共推送岗位信息10余万条,4.45万名求职者顺利上岗。充分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举办企业用工需求对接会,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共为全市1378家企业招聘到岗1.48万人。开通“复工专列”,帮助山西朔州以及周边省份的外地工人顺利回徐州,返岗复产。三是主动加强人社系统行风作风建设。狠抓练兵比武,提升人社服务的“硬实力”,在全省率先开展系统技能练兵比武活动,通过技能竞赛比拼,全面提升系统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狠抓业务培训,提高履职服务的“执行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举办人社干部大讲堂、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办领导干部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等形式,分级、分批实现了市、县、镇三级人社干部培训全覆盖。狠抓监督检查,增强人社服务的“内动力”,建立季度流动红旗制度,设立徐州人社光荣榜,创新聘请第三方进行明察暗访,多举措增强和转变人社干部职工的纪律观念、作风观念和服务理念。
优化服务形式
由“见面办”到“掌上办”
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引领,推动人社服务由“见面办”到“网上办”再到“掌上办”的三级跳。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以“为企业减压、为百姓减负”为目标,积极做好各类权力的取消和下放。一是持续简政放权。在徐州矿务集团、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建成江苏省首批企业社保经办中心,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四大类14项社保业务的办理,惠及企业职工接近10万余人,《今日头条》对这一做法进行了专门报道。自开展营商环境建设以来,人社部门累计取消许可类事项2项、下放审批类事项1项;向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放许可类事项3项、人事管理事项12项。行政许可类事项全部实现“不见面”审批,办结时限比法定时限压缩了50%。将47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沉到基层,方便群众就近办理。开展人社领域证明清理,共清理各类证明30项。将职称评审权限逐步向县(市)区以及高校、大型企业等人才智力密集的单位下放,目前,全部驻徐州高校及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可自主开展相应等级的职称评定。二是不断加强“智慧人社”建设。网上人社服务事项扩展到198项,网上服务提供率达到82%。建成“徐州公共就业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实现五大类25项就业经办服务“一网通办”,就业服务事项网上办理覆盖率走在全国前列。24项创业经办服务全程“不见面”网上办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徐州市创业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一网通办”人才综合服务系统建成运营,实现了补贴申请即时秒批、次日领卡、7个工作日公示结束后,直接打卡发放,时间全国最短,创造了徐州速度。完善“五证合一”信息系统,企业在完成营业执照注册的同时,同步完成社保账户的开设,真正实现社保经办的“无感体验”,目前已累计为市区6.2万家新注册企业自动开设了社保账户。开发“徐州人社App”,实现了移动就医、社保认证、关系转移、养老金查询等多项服务的“掌上办理”,注册用户超过84.7万人。三是高标准规划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破除机构、人员、职能、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围绕人社业务窗口分数、群众办事来回跑、办事要求不一致、功能划分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完善内部控制、科学功能分区、合理配置人员,实现各类人社服务“一门、一窗”受理。
细化服务内容
由“三转变”到“两提升”
以十九大后党政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工作思路,坚持以“服务企业发展”为工作中心,不断提升人社干部职工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是健全服务企业发展的人才政策体系。围绕企业人才发展需求,结合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针对高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返乡创业人才等群体,牵头制定了4个人才政策文件及细则,政策力度史上最强。围绕企业用工需求,牵头制定了《关于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徐州市市场化人力资源机构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和用工需求。围绕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制定出台《徐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计划分3年拿出5.8亿元,总计培训超48万人次,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培训模式,助力企业提档升级。围绕创业环境优化,出台了《徐州市市级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覆盖范围、补贴标准全省领先。二是完善服务企业发展的工作方式。高标准建成徐州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已入驻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1家,累计为企业输送高端人才和熟练操作工近2.5万人,实现产值10亿元。组织800余家企业参加“江苏招才月”“徐州百企名校行”等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吸引超过3.1万名高校毕业生来徐州就业创业,形成人才招引“徐州品牌”,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与淮海经济区四省十市建立区域劳动监察联动协作机制,主动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探索开展劳动争议案件多部门联合调处,加强劳动关系领域风险预判、预警,帮助企业及时化解各类潜在的劳动争议风险,经验做法被《中国劳动保障报》专题报道。三是建立服务企业发展的多元化沟通渠道。打造人社“服务企业直通车”营商服务品牌,领导带队、处室参与、面对面精准帮扶,通过现场走访调研、集中培训、网络、电话等形式,加强同企业的沟通交流,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类人社领域的困难与问题,目前已累计直接帮扶企业82家,间接帮扶企业200余家,解决各类意见建议超过300余条,《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专题报道经验做法,并在全国人社系统推广。依托新闻发布会、局官网、微信公众号、徐州市综合企业服务平台等载体,加强人社涉企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方便企业及时了解人社各项惠企政策。配齐配强12333咨询电话工作人员,在局官网开设“行风问题举报投诉”专栏,进一步畅通企业沟通联系的渠道。
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是简单的几句口号,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长期抓、持续抓、深入抓。接下来,徐州市人社部门将继续围绕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这一工作主线,充分激发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打造全国一流的人社营商环境。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