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视窗

创新理念 深化改革 强化服务

江苏徐州市高新区助推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开工即冲刺、竣工即投产”,不断激发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活力

□ 高建民

近年来,作为江苏省徐州市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创新发展“试验田”,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走在前面、当样板”的总体目标,创新产业发展理念,聚焦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工作效能,着力下好“放管服”改革“先手棋”,持续创新项目建设推进机制,通过更加创新的营商理念、更加优化的审批流程、更加周到的服务保障,真正实现了项目“拿地即开工、开工即冲刺、竣工即投产”,不断激发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活力。

坚持产业发展理念创新

为项目建设加力度

解放思想,在项目推进上突出“早、快、先”。徐州高新区作为全市科技创新的引领区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板块,在项目服务上提前谋划、周到细致;在项目审批上“理念超前”,最大限度提高审批效率,在政策供给上“敢为人先”,为促进发展敢想敢干先行先试;在破解难题上“千方百计”,服务举措更加精准精细,以创新的思路理念和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努力破解项目建设中的各类困难问题。

求真务实,在项目招引上强调“真、实、新”。项目质量是实现“拿地即开工”的重要前提。徐州高新区在项目招引在源头上求真,紧盯产业链上的重点项目、核心企业,瞄准“555”企业,招大引强;在机制上求新,创新领导带队、片区、产业“6+6+6”招商机制,发挥顾问招商、中介招商和委托招商作用,率先启动“云招商”,精准发力。今年初,在全市率先开展“云招商”,实现了疫情期间招商引资不断线,网上签约的苏州凯斯泰克智能电子设备项目,从项目签约到竣工投产只用了30天。

周到细致,在项目服务上力求“精、细、准”。坚持“项目为王”服务理念,将项目服务保障能力作为检验高新区干部工作水平的“标准器”和工作作风的“试金石”。科学细化量化项目服务标准,提供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投产的全周期跟踪服务。推行“标准地”、区域评等改革,压缩项目落地时间,编制项目推进流程图,将各个环节办理的地点、时间在“办理地图”上明确标注,实时掌握项目进度信息,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各类问题。

坚持项目审批制度创新

为项目建设提速度

审批流程再创新,项目开工手续提前办。推行容缺审批、模拟审批、并联审批。在行政审批要件具备、申报材料主件齐全,其他条件和非关键性材料暂缺的情况下,予以先期受理、容缺预审,允许在规定时间补齐材料;在容缺材料基础上,视为要件齐全,模拟走完全部审批流程,提前打印许可证书,在要件齐全后,直接转为正式审批;同时实行并联审批,通过科室共享、内部流转,项目确立、工程建设、施工许可等多个审批事项同步办理,实现多证齐发、同步盖章、同步办结。

审批时限再压缩,项目开工许可即时办。在实现“2330”项目审批常态化、达标率100%基础上,试行“1220”全省审批最高速,开办企业环节由7个压缩至3个,施工许可需要材料由101项减少到21项,压缩80%,施工许可证最快12个工作日即可办结。去年,3位美国专家在徐州高新区上午参加完项目路演,下午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华录数据湖二期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协议到施工队伍进场施工,仅用了5天时间,真正实现了拿地即开工。

审批服务再升级,项目开工障碍全消除。推行涉企审批“零收费”,近两年来为企业减免、垫付相关费用1.5亿元。建立全科服务新模式,实现“一口清”导办、“一窗式”受理、“一条龙”服务;延展审批权限到园区、街道,安科园、科技创新谷,2个街道、18个社区省政务网端口全面开通,实现日常事项在线办,政务审批不出园。开辟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5+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福瑞德机械制造项目急需取得工程规划许可,周日进行加急审批,项目单位即时拿到许可证书;去年引进的奥斯力特项目,签约4天后就完成注册立项手续,一个月后实现开工建设。

坚持全面服务机制创新

为项目建设抢进度

“一线工作法”为项目推进纾解难题。坚持领导在一线办公、方案在一线研究、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在重点项目施工现场成立指挥部,项目帮办员坚持每天在现场,责任部门经常去现场,包挂领导随时到现场,紧盯项目推进关键环节,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瓶颈制约问题。高新区高端装备产业园目前集聚了徐工高端装备、万达精密轴承制造等10个重点项目,项目指挥部仍坚持每天调度项目进度,实行“一对一”精准服务,及时解决审批手续、企业用工、材料供应、物资运输等问题,重点项目全部顺利开工,实现了疫情防控期间项目建设不断线。

“五个一”为项目推进全程服务。对已签约落地项目精心推出“五个一”服务机制,即每个项目明确一位包挂领导,组建一套推进专班,制定一个工作方案,确定一名项目帮办员,建立一个工作微信群,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在做好精细化服务同时,紧盯项目建设推进节点,明确了年度任务以提前1月竣工为目标,月度计划以提前1天为目标,每天进度以提前1小时为目标。为解决徐工消防车智能制造产业化基地项目大型设备进出问题,高新区将项目外的村道重新修整,专门开辟一条40米宽、两公里长的“物流大通道”,妥善解决了企业大型设备的运输难题。

“六项机制”为项目推进保驾护航。创新实施项目协同机制、责任制、代办制、包挂制、现场办公制、在线即办制等 “六项制度”,形成高效管用的协调机制,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列入市、区的重大产业项目由高新区领导直接包挂,相关责任单位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全程代办各项审批手续。加强对项目包挂的督查考核,坚持每周一调度,对于滞后序时节点的项目重点督办,相关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针对淮海新能源汽车配件生产项目水、电、气等配套方面的困难,相关部门主动出面协调解决,专门配建10公里电缆,满足企业20千伏用电需求,并协调200套公租房,解决员工住宿问题,正是享受到“一路绿灯”和“专线服务”,该企业从开工到投产只用了15个月。

坚持政策集成机制创新

为项目建设增温度

扶持政策加持更加完善。建立健全招引项目准入评审和项目政策会商机制,实现项目集中联审、快速对接、高效决策,推动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出台高新区招引项目准入和推进工作机制的工作意见、支持现代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意见等一揽子政策,综合考虑项目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项目技术水平以及预期效益等因素,对投资超1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给予分档补助,对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经济发展支撑力大的特别重大产业项目,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补助。

要素保障措施更加精准。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做好保用地、促融资、强配套、稳用工等工作,推行标准化厂房入驻、政府代建、引进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根据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先后设立了传感器、新能源、安全产业等110亿元产业基金,依托五洋停车产业基金和新能源产业基金,五洋数字化智能垂直循环立体车库制造项目和徐工新能源专车项目按期实现竣工投产。

为企纾解困难更加全面。在全市率先设立财政奖补服务窗口,实现奖补兑现“一窗办”,推行涉企审批“零收费”,去年全年“减、免、垫”财政资金7000万元。今年为应对疫情影响,创新推行“网格化”服务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疫情期间项目建设面临的资金、用工、物流等各类困难,及时出台“惠企10条”硬核举措,目前已兑现减免补助各项费用4.38亿元,全力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努力把因疫情影响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真正做到疫情防控和项目建设“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作者系徐州市铜山区委副书记、区长)

2020-05-27 江苏徐州市高新区助推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开工即冲刺、竣工即投产”,不断激发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活力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6434.htm 1 创新理念 深化改革 强化服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