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宏伟 袁 琳
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曾三次获得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全省县域科学发展先进区。
近年来,淄川区牢牢抓住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这一重大机遇,以“生态优先、转型发展”为主题,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高质量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成效初显的转型之路。
一是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思路,加速新旧动能转换。首先,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综合运用安全、环保、税收等措施,累计关停各类企业近3000家。深入实施工业技改三年攻坚计划,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每年技改投入超过100亿元,促进“老树发新芽”。其次,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设立5.4亿元的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已支持41个项目、12.3亿元,以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为重点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坚持把项目作为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抓手,高质量开展招商引资,淄川区近3年累计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360个、总投资1175亿元。第三,集约集聚、园区承载优化布局。规划建设了齐鲁激光共享、新能源汽车、七星绿色智造、生物医药、九运通州等24个专业园区,布局了一批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淄川经济开发区综合排名山东省第5位,园区经济贡献达到77%。
二是强化“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意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近年来,淄川区连续举办“百名专家淄川行”,形成了以“百名专家淄川行、百家企业院校行、百名博士企业行”为主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同时,健全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先后建设高创中心、中一产业城、功力创新谷、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等平台载体,累计入驻孵化项目180余个。
三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淄川区累计投入40余亿元,实施环保治理、绿动力提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3800余项,煤炭消费总量从1000余万吨下降到320万吨,提前三年完成“十三五”消减任务。关停94家矿山企业,推进全域生态修复,完成生态修复工程42个、治理塌陷区32公顷,造林10万余亩。实施“一山两河”生态治理系列工程,新增湿地2600亩,主要河流水质稳定在三类水体标准。
四是落实“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要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淄川区每年财政的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左右,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转型发展的成效。先后投资30亿余元,建成般阳中学等一批重大民生基础设施。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发放创业贷款2.8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1万人次。完善以“淄川文化云”为品牌的城乡公共文化体系,获评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国试点区。般阳路派出所成功创建为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淄川老工业区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淄川区委书记李新胜称,淄川区今年将更加自觉地推进“五个转变”,开展高质量发展“树标对标夺标”行动,聚力动能转换,强化创新驱动,奋力开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