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丁 南 武艳杰
福建省将乐县光明镇光明村蜂农谢君近日晒出了一条朋友圈:“扶贫路上,我们继续努力。”
在刚刚召开的三明市扶贫开发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由谢君出资成立的将乐县光明镇源野佳蜜农林发展公司被授予“2019年度社会扶贫先进单位”。
作为将乐县首批选聘的34名乡土科技特派员中的一员,谢君带动四个乡镇260多户贫困户合作发展中蜂养殖,每年兑现群众分红14万余元,开展残疾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技术培训3期150多人次。
去年以来,将乐县创新省、市科技特派制度,一改过去选派农技人员或高校学院专家学者的方式,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选聘一批实用技术示范推广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建立了乡土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践证明,组建技术过关、百姓喜欢的“土专家” “田教授”队伍,是一条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造血”一举多得的好路子。
“田教授”活跃田间地头
来自福建古田县的雷小玲,尽管只是初中学历,也是将乐县首批乡土科技特派员之一。
1月份组织食用菌原材料发酵,三四月份召集水稻制种培训,2月~10月指导铁皮冬瓜两季种植,12月份推广秋冬肉鸭养殖技术……34名乡土科技特派员全年活跃在将乐县的田间地头。
今年刚满30岁的雷小玲,早在2013年就跟随父亲到广东惠州学习种植铁皮冬瓜,善经营懂技术,还长期跑全国销售市场。去年年初,雷小玲一家来到将乐县光明镇永吉村发展,注册成立福建省吉瑞达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流转了150亩土地种植铁皮冬瓜。
“铁皮冬瓜是广东农科院研发的品种,保鲜期更长,耐运输,适合南菜北运。相比广东沿海,将乐水土适宜,用山泉灌溉,冬瓜口感肉质更好。”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雷小玲掌握了不少冬瓜种植的“门道”。
没有高文凭高学历,却常年身处生产一线,“贴近群众、贴近产业、贴近实地”的乡土科技特派员队伍,正成为将乐县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造血式脱贫增收的“领路人”。
年逾花甲的永吉村村民杨荣才,去年把自家土地流转给雷小玲家种冬瓜,一年下来赚了8万元。尝到甜头、学会技术的杨老汉,今年自己家也种了12亩。
如今,将乐县乡土科技特派员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仅雷小玲的福建吉瑞达生态农业公司,就在光明镇发展铁皮冬瓜等有机蔬菜种植200亩,在光明、南口等乡镇发展蔬菜基地600余亩,预计亩产值均达1.5万元以上,还带动10多户群众发展,解决就业50余人。
“土专家”为乡村添活力
在每年的春秋之际,将乐县宝台山的原始杜鹃林分两个季节艳丽怒放,总会有千万只“甘露”收集者,在杜鹃花的海洋中采百花成蜜。
由将乐县光明镇源野佳蜜农林发展公司实施的中蜂养殖雨露计划实训基地,已遍布全县5个乡镇12个自然村,蜜源采集林区达万亩之多,成为独具特色的“基地+农户”扶贫模式示范点。
“养蜂成本小,见效快,是一个短平快的致富好项目。”退伍兵出身的光明村“土专家”谢君,是远近闻名的中蜂(土蜂)养蜂大户,对于中蜂的养殖管理有自己的“土方子”。
“养蜂技术性强,不能单打独斗,要抱团解决技术和销售难题。”作为乡土科技特派员和将乐中蜂养殖合作社领办人的谢君,目前已带动4个乡镇260多户贫困户合作发展中蜂养殖。
谢君说,成立合作社不仅为养蜂户引进养蜂采蜜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还帮助他们收购、加工、包装、贮藏、销售蜂蜜,通过推行有机蜂蜜标准化生产技术,解决了养蜂户养蜂难和售蜜难的困境。
自从实施乡土科技特派员以来,将乐县因地制宜,发展出“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户”“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产业发展”“政府+协会+农户”等多种创新形式,发挥乡土科特派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