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关注

打造高质量高颜值生态空间

□ 党双忍

当前,国家正在制定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行“多规合一”,并将国土空间划分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大空间。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需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海洋、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河流、湖泊等。划定三大国土空间,既是加强国土空间管控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空间的“五大阵地”

生态空间厚德载物、生生不息,深刻影响着文明发展的高度和广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是生态的骨骼,绿水是生态的血脉,绿水青山的主体和精华都在生态空间。生态空间就是为“绿水青山”量身定制的国土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就是确定“永久生态空间”,就是划定人类文明这棵大树的“主根脉”。

过去,生态空间“九龙治水”“各自为政”,条块化、碎片化情况严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13个“坚持和完善”之一。推动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根据不同要素特征,生态空间可分为“五大阵地”。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也是林业传统战场,几十年来林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绿化国土,森林面积达33亿亩,森林覆盖率22.96%,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草原,被誉为“地球的皮肤”,全国草原近60亿亩,占国土面积41.7%,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湿地,被称作“地球之肾”,全国湿地面积8亿亩,占国土面积5.58%,不仅是野生动植物家园,更是绿色发展、和谐宜居的坚实保障。荒漠化防治,是林业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几十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坚决遏制荒漠化扩张,为山川点绿,为国土生金,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转变。大地景观是由多种地貌类型、多种生态系统组合而成的特殊地理单元,包括地质遗迹、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公园,是最靓丽的生态空间。

根据不同工作侧重,生态空间治理可分为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六个方面,或称为“六条战线”。生态保护是实施总体保护、系统保护。主要针对生态空间精华核心部分,即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的生态功能最重要、生态环境最敏感的“永久生态空间”,要实施最严格保护。

生态恢复是恢复曾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主体是天然次生林、次生草原,通过封山禁牧、人工抚育等手段,恢复生态系统生机与活力,推动“浅绿色”国土向“深绿色”转变。

生态重建是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手段,让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生态系统已经崩溃的区域重归生态空间。西北风沙沿线荒漠化区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域都是生态重建的重点。

生态富民是围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兑现生态效益补偿、落实生态护林员补助等多种方式,让居住在生态空间的人民群众分享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红利。

生态服务是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等生态服务业,让城乡居民体验生态空间的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服务是由生态空间而生的“美丽经济”“幸福经济”。

生态安全是一切生态空间治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生态资源防破坏等工作依然形势严峻,维护生态空间安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五方面保障生态空间发展

过去林业是一“业”,现在“合成”为一个国土空间,即生态空间;过去是林业行业管理,现在“合成”为生态空间治理。两个“合成”也是两大“飞跃”,为林业部门带来历史性变化,林业旧的概念体系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已经严重脱轨、极不相称,正处在新旧思想碰撞、新旧规制变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换芯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当其时,为生态空间治理赋予了新动能,必将加快推动林业部门自我革命、“换芯”发展。

新林业部门要踏着新时代的节奏,主动适应“两大飞跃”,全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知识创新和技能提升,营造良好氛围,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高素质生态绿军,不断加快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生态空间高质量、高颜值。主要做好五方面保障:

一是智能保障,建立智慧支撑机制。要加快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精准把握生态空间规律,精准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建立健全创新服务平台和技术保障体系。

二是人文保障,完善社会评价机制。要创新发展模式,拓宽传播渠道,普及生态空间文化,培养生态空间意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美丽中国生态空间新形象,让更多人了解生态空间、爱护生态空间。

三是资金保障,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空间治理离不开公共财政支撑,要进一步完善保护修复补偿机制,创新投融资渠道,以“树冠”“树干”反哺“树根”,不断激发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内生动力。

四是制度保障,建构政策法律体系。要在原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治理、大地景观等法律法规基础上,加快建立生态空间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用法律制度确保生态空间建设管理高质量。

五是组织保障,锻造过硬专业队伍。绿色是生态的本色,也是大自然的象征,新林人就是活跃在生态空间上的生态绿军。要牢固树立生态空间主人翁意识,发挥生态空间建设主力军作用,打造“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的生态绿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也是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当前,资源、环保两个部门在全程监管三大国土空间,住建部门是城镇空间建设管理主体,农业部门是农业空间建设管理主体,新林业部门则是经略生态空间、建设管理生态空间的主体职能部门。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林业人应该无愧于新时代,以更敏锐的生态自觉,更坚定的生态自信,更牢固的生态空间观,勇做生态空间忠诚战士,在生态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作者系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9-11-27 党双忍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1482.htm 1 打造高质量高颜值生态空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