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土绒
公交站台同名异地搞懵乘客,电梯“长期瘫痪”累坏行人……
当前,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民生“堵点”仍在,“痛感”真实清晰。这些城市“堵点”,往往也就是民生“痛点”。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面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整个城市大步前进的路上,一些细节的龃龉却往往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备受困扰。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那些华丽的高楼大厦、会所中心,一年也未必会去一两次,但看似不起眼的公交站台、街边小店,却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哪里出现一点小问题,就会大大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这样的民生小事,却很可能是普通人的头等大事。能不能打通“堵点”,治愈“痛点”,既是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缩影,也是这座城市治理“温度”的体现。
电子站牌久坏不用、地面上有螺栓凸起、站台上方有电线悬垂、碎裂的钢化玻璃未及时更换、临时站牌插在绿化带上导致乘客无清洁安全处等车……这些不起眼的小问题,或许在每个城市都多多少少地存在。去年年初,合肥一公交站台顶板在大雪中倒塌,砸伤乘客,导致一人死亡,至今依然令人痛心。这样的案例,值得城市管理者引以为戒。
小事虽小,真正要改变却不容易。还是以公交站台为例,要设置、建设一个站台,就牵涉到多个职能部门。一些行政机关职能交叉,分工不明确,也给科学治理带来阻力。
正如“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一个城市的发达,也不仅仅在于拥有光鲜的外表,更应让生活其中的人感到便利和舒适。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各地都在用技术赋能,下大力气打造“智慧城市”,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概念的提出,也要求主政者更重视城市细节和百姓的真实感受。城市治理需要力度,也需要温度。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可别把“不省心的公交站台”这类小事给忘在身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