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茂兴 唐 杰
通过梳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效,可以对改革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从而更好地指引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方向。
改革取得成效
经营机制转换,活力不断释放。改革开放之初,遵循“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实施承包责任制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实现了经营机制的多元化。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把改革推向制度创新的轨道上,“政企分开”在管理制度层面逐步实现。2003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新阶段。当前,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基本完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高效。
规模持续扩大,控制力和影响力增强。通过组建大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也适应了国家经济战略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上榜企业有129家,其中央企共有48家。
经营效益显著提升。从1978年之后,国有企业的总亏损额呈逐年上升趋势。1998年后,亏损面逐渐收缩,但是仍维持在30%以上的规模。2008年后,国有企业的经营逐步与市场接轨,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随着经营自主性的提高,亏损情况开始好转。到2011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控制到历史最低水平。之后,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又出现了资产流失、权责不明、负债升高等问题,一些原本扭亏的国有企业再次出现亏损。之后,国有企业推行了降杠杆、减负债、防风险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经营风险仍然存在。
综上所述,评价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成效,应该从多个角度分别评价。从国有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以及劳动生产率等角度看,国有企业改革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从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亏损面来看,国有企业的效率仍然有待提高;从振兴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性产业、弥补市场机制失灵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深化改革政策建议
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为方向,继续确保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突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带动和突破效应,体现国有企业在整合行业资源和协调发展方面的优势,发挥其在防范重大风险、精准扶贫、绿色发展方面的示范作用。
完善规范并推广国有资本投资与运营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也就是说,“做强做优做大”的主体不再是国有企业,而是国有资本。通过在国资委与国有企业之间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国有资本管理的职能从国资委分解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现从行政管理向市场经营的角色转变,改变目前国资委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二级委托代理关系,降低国资委对国企决策的直接干预程度。
据《经济日报》报道,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步伐,随着国有资本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重心将由产权层面落到企业管理层面。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国有企业在人才激励、权力制衡、竞争力提升方面的桎梏,确保产权改革的成果,真正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