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智 张富国
应用型高校以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为主要目标,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强化高校应用技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等重要职责。
据《光明日报》报道,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既是时代赋予我国高等院校的光荣使命,也是广大高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必要路径。当前,应用型高校应抓住智库建设机遇,在智库定位的科学性、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成果转化的有效性、行业对接的精准性上下功夫,以智库建设为支点,释放自身效能,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智力支持。
以明确主攻方向为支点
在学校建设智库前,应开展充分的评估,对学校资源现状及使用情况、学校服务意向、地方及行业发展需求等因素开展充分调研,明确主攻方向,找准智库建设的发力点。
在智库建设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研究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业调研和趋势分析,同时及时反哺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以智库建设更好释放高校服务行业、区域发展的动能。比如,可面向行业发展趋势组建行业智库,形成覆盖行业、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研究支撑网络;可面向区域发展需要,孵化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政策咨询机构。
同时,要动态评估智库的发展情况及效能与产出,以智库建设盘活学校现有的人力智力、物力设施、优势学科等软硬件资源,让物尽所用、人尽其才,使科学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发挥新型智库在学校规划、学生培养、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战略研究、政策建言等作用。
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支点
与研究型高校和职业型高校不同,应用型高校除具有研究型高校的研究和探索功能之外,更承担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
应用型高校智库要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产品、输送优质人才的主攻方向,发挥高校人力资源在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方面的重要价值。具体来说,既要遴选一批立场坚定、理论深厚、视野开阔、熟悉情况、掌握政策的专家学者,建立学校咨政研究人才库;又可聘请具备较高理论素养的党政、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参与高校智库研究工作,形成政产学研用之间人才交叉流动的良好格局。
更为重要的是,智库在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研究时,能够及时整合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其引入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助推高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及时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大学教育社会效果滞后性难题,不断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支点
当前,高校智力服务普遍存在建设滞后、供需错配、能力不高等问题。面向社会需求建设智库,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破除师资聘用、职称评定、实习实训、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
要通过机制建设,理清“利益相关者”关系,比如引入市场分配机制、智力成果评估机制、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等,以此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共享共赢的协同机制、实践检验的评价机制和兼顾团队与个人的激励机制,提升智库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自主研究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新型高校智库是联系智库从业者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的“中转站”,要将政府、学校、企业、师生聚合在这一平台上,畅通智力成果的流通和转化渠道。可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相应政策,建立劳动、知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切实保障高校智力服务的产出。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科技哲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