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看台

智库研究应精准深入

□ 史志钦

“一带一路”高校智库的研究要精准深入,切中要害,切忌四面出击,老虎吞天,议题太多。

尽管这几年来针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依然存在着理论研究深化不够、研究视野开拓不广、实践探索创新不足等问题,需要在话语阐述、国际交流、知识和文化传播等领域做出更多的改变。因此,“一带一路”高校智库的研究在方向上可以对“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软环境有所偏重,如国情、外交、法律、文化和教育等范畴。各个“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应该根据高校的自身学科特点以及智库机构本身的条件设置研究议程,应有短期议程和长期议程之分。短期议程主要是应策性的,紧密联系政府和学校的资政需要;长期议程要做面向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研究,切入点应该根据学校的学科基础和资源,集中研究,研究议程铺得太广,议题太多,反而会分散研究实力。

精准深入,切中要害,尤其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建议对于有条件有基础的高校重点地进行投入以更好地发挥重大高校的资源优势。国家可以重点扶持4类高校的“一带一路”智库。首先是一些涉及“一带一路”重点行业的高校,例如交通、电力行业相关的高校,为行业的“一带一路”服务;其次是外语类高校,发挥外语类院校的语种优势,做好“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国情研究;第三是面向周边的战略支点省份的大学,例如新疆、云南等省份的大学,利用天然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做好面向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和研究;第四则是力争在一些实力雄厚,在世界排名较高的综合性大学建立起几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带一路”高校智库,推动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建设,综合性研究型的高校可以做更多交叉学科的研究,包括文科和理工科结合的研究,智库的研究范围可以进一步细化。

准深入,切中要害,同样体现在扎实的研究功底上。对于智库而言,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研究功底,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快速反应的能力。学者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能仅以学术发表论文作为职称评价的标准,应将撰写政策报告与发表学术论文并重。在研究人员的职称评价中,给予政策研究报告和学术研究同样的分量。因此,高校在考核和激励机制方面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或通过改革引导大学改变目前的学术评价体制,在现有体制上加入为政府决策服务的评价与考核机制。

剑桥大学日前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研究中心,这是英国首个专项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机构。这说明,高校成立“一带一路”智库已不仅限于中国高校的行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智库在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校出现,和中国高校的“一带一路”智库相呼应。

新华社发表的评论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国外观察中国海外行为的一个重要视角,中国“一带一路”高校智库也会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学界研究“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的关注对象。

2019-10-16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9500.htm 1 智库研究应精准深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