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 洋
现有关于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很多,但是针对“一带一路”高校智库的研究却很少。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这一类智库内部运营管理水平仍远远滞后于政府和社会对于“一带一路”的决策咨询需求。如何提升这些智库的运行效率,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一带一路”的功能,是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高校智库刚刚起步
从成立时间来看,2015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智库最多,除了西安交通大学的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成立的,其他的机构都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设立的。这些高校智库的设立都与所在高校的研究特点和研究实力密切相关,地方院校的智库研究多与地方政府合作,服务地方政府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
对于智库来说,网站的建设以及网站上的内容,无疑是评估机构运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大部分机构仅见揭牌仪式的新闻,只有少数智库能够在高校网站的院系页面中查到机构名称以及简介,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活动和信息。相关智库网站发布的信息和展示的研究成果,对机构的会议、学术交流活动、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报道以及时事评论比较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如蓝皮书或专著较为少见。从大部分机构网站的研究成果展示可以看出很多成果不是在机构成立以后进行的有针对性、系统性的“一带一路”相关课题研究,而是对与机构相关的学者前期已有的论文、著作和课题的展示,而且大多数网站在研究成果部分的信息更新较少。
明确定位深度研究
据《光明日报》报道,智库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政策研究。一般来说,可以把政策分析过程中相关的研究工作分成3类。第一类是基础性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并没有特别的指向性,是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发现、认识和解释。由于产出的经济社会效益不明晰,这一类研究需要国家对大学或科研机构投入制度性经费来解决。第二类是应用性研究。这些研究工作的政策指向性比较明确,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政策领域所提出的需求而开展的。第三类是对策性研究。这些研究工作是针对公共政策过程中具体决策需求而开展的研究,需要对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政策方案并包括利弊分析。
智库从事的主要是第二类和第三类的研究。在服务好“一带一路”倡议的大目标框架下,“一带一路”高校智库首先是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职能。在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要思考,首先,高校智库无法仅做政策咨询,必然要与高校的发展规划相一致,服务高校作为教研实体的需求,因此,还结合了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以及对外交流合作的职责,这种任务多元性是由高校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那么,“一带一路”高校智库该如何协调这些多元任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在高校中,除了“一带一路”相关智库是明确提出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设立的,还有许多其他的智库类研究机构,不少成立的时间早于“一带一路”相关的智库,运行机制也相对成熟。在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后,这些智库机构很多也设立了“一带一路”的研究专题。
统筹协调创新发展
从研究的属性来说,与高校其他智库和研究中心相比,“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应更为集中地关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问题,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之间进行统筹协调,优化资源的配置。也就是说,“一带一路”高校智库不仅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一带一路”的智力支持,也要为学校服务“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
在明确了这个基本定位之后,在职能协调方面就可以从科研、教学和对外交流传播3个方面进行建设。
首先,在科研方面,“一带一路”高校智库要定期发布研究报告和政策报告供决策参考。由于“一带一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一带一路”智库可在协调高校内部各研究单位的横向合作,加强科研工作的协同创新方面下工夫,建立一个高校内部“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的统筹协调平台。高校虽然有很多的院系,但是学术研究主要还是各个院系的教师和研究团队独立工作,跨学科跨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还比较欠缺。“一带一路”智库可以起桥梁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问题上协助学科建设和政策咨询的有效结合,使科研成果向应用方向转化。
其次,在教学方面由于“一带一路”智库不是教学单位,教学不应该成为主要职能,但是可以成为一个教学的牵头协调单位。对于针对校内学生的“一带一路”人才培养计划,智库可以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进行调研,提供政策报告供学校决策层参考,包括开设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的项目,协助进行项目课程上人力资源调配。对于校外的人才培养,国家和社会相关的培训需求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智库联络学校各个单位,组织落实。
第三,在对外交流和传播的职能上,“一带一路”高校智库还需要加大力度,一方面是“走出去”,积极参与和配合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工作,增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相互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是“请进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专业人士到中国学习、交流、进行短期研修,了解中国的社会概况和制度。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就在高校中率先举办以“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农业产业人才教育培训项目,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农业领域内的管理人员、农业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科教单位的科研教学人员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农业产业。2017年8月,北京市教委宣布联合北京市财政局,在北京设立不少于30个“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类似的“一带一路”人才培养项目已经逐步在全国展开,高校在此类人才培养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带一路”智库可以成为高校负责“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的一个协调机构,通过开拓国际层面的教育合作,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民意基础和人文环境。
“一带一路”高校智库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定位不清,认知不一致的情况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逐步得到改善,机制的发展也会逐渐完善。虽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发展相当迅速,但是在软实力上,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规范的制定上,中国还处在“欠发达”水平。高校的特点与学科优势,决定了高校智库可以在知识与文化传播方面,在增进了解、扩大共识、促进人文交流和增强国家间互信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从经费来源、团队建设和机制改革入手,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才能发展成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高校智库。
(作者系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