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晓辉
“我们没想到的政府都想到了,不仅让我们住进这么宽敞明亮的三居室,还给安置点配备了管理委员会,以解我们的后顾之忧。”9月17日,湖南耒阳市哲桥镇太阳村刚刚落成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热闹非凡,刚入住的贫困户蒋五英忙着打扫新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记者在现场看到,灰白相间的楼体样式新颖气派,装饰简洁美观,与周围青山绿水和谐搭配,别具集中安置点“别墅群”特色。除住宅楼外,集中安置点还配套建设道路、排水渠、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极大方便了居民生产生活。宽敞的大院地面用水泥做了硬化,中间还建有草坪和花坛,绿草油油,长势喜人。
更喜人的是,当天耒阳市哲桥镇哲桥社区、太阳村分别举行了易地搬迁集中入住仪式,55户贫困户易地搬迁喜住新居的同时,两大集中安置点的管委会也正式投入运营。这标志着耒阳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正式开启“管委会”模式,公共服务水平和脱贫攻坚工作迈上新台阶。
哲桥镇太阳村村支书、太阳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管委会主任钟三告对记者说,管委会入驻集中安置点,就是为了进一步做好搬迁贫困户公共服务后续工作,缩短与贫困户的距离感,切实解决入住贫困户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落实好“两不愁三保障”。
这是耒阳市高标准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精品工程、改变贫困户生产生活的一个缩影。
耒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耒水中下游,地处衡阳盆地南缘向五岭山脉过渡地段。总面积2656平方公里,总人口140万。全市多山,人均耕地少。为此,耒阳市委、市政府切实将安置点作为民心工程、样板工程进行打造建设,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明确搬迁任务、时间节点、保障措施,细化工作方案,层层压实责任,实行挂图作战。截至2018年底,全市“十三五”期间实施搬迁数调整为1468户4783人,“十三五”期间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提前两年全部完成。
“五个一”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精品工程
为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精品工程,耒阳市逐渐形成了“五个一”特色。
统一规划设计。突出规划引领,按照“群众自愿、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原则,聘请有正规资质设计院专家和技术人员,根据湖南省建设标准要求,统一建筑风格、户型、绿化和配套设施、抗震强度等设计,实现搬迁规划与脱贫奔小康、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三同步”。
统一科学选址。统筹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城镇化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明确“四个靠近”,即靠近城区集镇、靠近旅游景区、靠近产业集中区、靠近公共配套完善区,与乡村旅游及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深度融合。目前,全市20个集中安置点水、电、路、通信和环卫等设施设备齐全,周边卫生室、学校、医院、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设备距离均不超过1000米。
统一建设管理。采取“统规统建+农户参建+综合监督”建设模式,严格执行“村初验、乡自验、县统验、市抽验”四级制度,对选址、放线、建设、验收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监管,形成了政府负责、住建部门把关、村组监管、群众参与的监管格局。2018年度,项目更是采取EPC模式,全市3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全部委托省建工集团承建,极大实现了设计优化、科学调度、合理安排、严控造价,确保了质量安全和总体进度。
统一招投标。确定市扶贫开发公司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唯一业主,统一办理项目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手续,合法合规缩短选择施工单位的时间,同时邀请搬迁户代表参与监督,坚持程序简易、操作方便、节约成本的原则,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和廉洁高效。
统一面积标准。严格按照搬迁标准确认搬迁对象,对搬迁群众自主申请的,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按群众申请、初定对象、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程序确定为安置对象,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严格控制住房面积。
多渠道帮助搬迁贫困户“输血造血”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明了方向。耒阳市委、市政府决策层高屋建瓴,在既“安居”又“乐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大做文章。
如何避免“一搬了之”,既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耒阳市通过深入调研,征求搬迁贫困户意见,结合全市脱贫攻坚产业扶持规划,多渠道帮助搬迁贫困户“输血造血”,以达到巩固疗效、彻底治愈“贫困病”的效果。
9月17日,耒阳市水东江街道办事处鹿峰社区新引进的小规模制衣厂正式开张,44名易地搬迁户成了工厂首批员工。“我们都是周边十几个村过来的,没想到新家不仅住得安,还有新工作。等我们做熟练了,一个月可以赚两三千元,脱贫没问题!”贫困户梁育文乐呵呵地说。
耒阳市将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转移就业扶贫等精准扶贫工程政策与易地扶贫搬迁有机结合,在产业发展、就业培训、就医就学、劳务输出等方面给予搬迁对象支持。3年来,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共解决贫困户就学270人,解决就医1121人;建设扶贫基地14个,解决就业728人。
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积极协调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就近吸纳贫困户就业。如长坪乡潭湖村集中安置点建在湖南焱炎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基地内,通过后续帮扶资金入股企业和安排普通劳动力就业等方式,为贫困户提供了家门口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使贫困户每月平均增收1800元以上。
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围绕油茶、优质粮油、红薯、黄花菜、烤烟、蔬菜、禽畜养殖等特色产业,采用“公司+农户”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搬迁户发展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见效快的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确保每户有能力的搬迁家庭参与一项脱贫产业。
提升技能培训实效。根据产业导向和企业用工需求,做好细致调查摸底,统筹利用雨露计划、阳光培训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培训资源,对搬迁户免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确保每户有能力的搬迁户有1人掌握脱贫发展技能。
通过多种后续扶持措施,耒阳市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脱贫成效显著。2016年度累计脱贫332户1233人,2017年度累计脱贫476户1697人,2018年度累计脱贫234户7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