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正阳
日前,国家邮政局网站发布《关于支持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非常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要强化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实施快递行业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这意味着,快递企业的信用是否良好,将会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经达140亿件,同比增长52%,跃居世界第一。2017年,这个数字再次被刷新,中国快递业务量突破400亿件,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一,业务收入达到4957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
与快速发展相伴而生的,是行业内部问题不断爆发。2017年顺丰与菜鸟大战,甚至惊动了国家邮政局召集协商;京东与天天快递、百世快递终止合作,闹得沸沸扬扬。除了巨头掐架、恶性竞争、盲目涨价等,店大欺客、隐私泄露、客户投诉无门等也不断见诸报端。凡此种种,违背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与诚信相悖,更不利于快递行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注意到,早在2015年11月,国家邮政局曾发布《关于加强快递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指出,到2020年底,形成快递业信用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同时提出,积极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将信用评定得分作为对企业和从业人员实施信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对违法失信主体,建立“黑名单”制度,强化信息通报与舆论约束。
而此次时隔近4年后,“黑名单”制度在国家邮政局文件中的再次出现,似乎也意味着快递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指导意见》中提到的实施快递行业失信主体“黑名单”,一家快递公司负责人表示,守信企业将会成为最大的获益方,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
不过,整治行业乱象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快递行业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的实行已被提上日程,但对于用户的“黑名单”制度的制定,似乎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监管研究处副处长方玺表示,在快递企业的“黑名单”方面,现在企业信用体系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规范,有一些标准也比较好执行。最难的在于用户“黑名单”的建立,因为涉及到个人信用问题,在相应的法律上没有依据。其他行业实行“黑名单”制度,类似限制“老赖”乘坐火车、飞机出行是因为相应的信用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而快递协会建立关于用户的“黑名单”信用体系,也需要先通过一些合理的方式把基本的信用情况搜集出来。
此外,对于如何完善快递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人民网建议,一方面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信用分类管理和联合监管制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诚信企业示范宣传和典型失信案件曝光力度,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行业协会也要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督促会员单位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推动快递企业开展用户诚信制度建设。
诚实守信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长远发展之道。实施快递行业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加快快递业信用体系建设,必将推动快递行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