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郫都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三年嬗变能级跃升

创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127.9万平方米,引进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69人,创建并发布全国首个“双创指数”,18个国家和省市级众创空间聚集双创项目3767个、创客10.6万人

郫都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外景

位于菁蓉镇的郫都创客公园

□ 本报记者 王 进 何子蕊

“空置宿舍巧变创客空间,好比新经济借壳传统产业‘上市’。”这是李克强总理2016年4月25日视察成都市郫都区菁蓉镇时,对于该区双创工作的赞誉和首肯。如今,三年时间过去,作为首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的郫都区现在建设效果如何?

记者日前在当地采访了解到,2016年5月,国务院正式将郫都区纳入首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三年来,作为成都市双创工作首屈一指的中心城区,郫都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切嘱托,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实施全领域全产业“双创”,成果丰硕;形成了以高水平双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了从“1.0”版到“2.0”版的能级跃升,双创工作2018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

规模效应显著增强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郫都区制定并启动实施了《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实施方案(2016-2018)》,充分发挥菁蓉镇的极核引领作用,集智聚力推动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落细落实。目前,三年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规模效应显著增强。

截至2018年底,郫都区已创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127.9万平方米,搭建双创公共平台共计39个,聚集“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项目55个;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引进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69人;累计引进清华启迪、FENOX等孵化器平台75个,创建国家和省、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8个,聚集双创项目3767个、创客10.6万人;先后建成成都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建成企业技术中心18个,实现产业化项目312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4件;拥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92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20亿元;拥有新经济企业1320家,实现产值167.6亿元;与包括中科院、电子科技大学、阿里巴巴等在内的全国15家大院大所大企联姻,形成广泛而深度的合作。

特色经验亮点频现

突破制度障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是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的一项重要责任和使命。三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郫都区在推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特色经验亮点频现。

主要经验做法有:党建引领下,“政区合一”高效协同、统一运转的“菁蓉”管理模式;盘活存量资源,打造新经济创客小镇的“郫都路径”;紧扣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精准导入高质量双创项目破解实体经济发展难题的“郫都样板”;校企地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率的“郫都范本”;创立“三合一”知识产权机构,改革知识产权管理为双创保驾护航的“郫都经验”等。

在探索实践中,郫都的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呈现出诸多特色亮点。比如,该区以搭建技术、人才、政策三大支撑体系为着力点,聚焦农村创新创业,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推进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创新逆向、垂直和飞地等多种孵化模式,集聚多元孵化主体,构建多层次孵化体系。建成4万余平方米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在美国硅谷设立郫都区双创办公室,在加拿大多伦多设立双创海外虚拟办公室,在中国台湾设立海峡两岸(成都·台北)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在北京中关村建设飞地孵化器。

全国首创实施青少年创新教育计划,全面开展青少年创新教育,厚植创新基因,在编制完成《郫都区双创教育五年规划》基础上,目前已在全区39所中小学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学生荣获国际国内竞赛奖项500余人次,学生作品申报国家专利2项。

发布国内首个反映社会创新能力和创业热度的综合指标体系——“双创指数”,与银行合作探索“秒申秒贷、随借随还”有效服务双创模式等。

政策制度日趋成熟

记者注意到,作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政策和制度的合理性、适当性、长期性、优越性十分重要。近年来,郫都区始终坚持以企业全生命周期为逻辑起点,紧扣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实际需求,围绕打通军民融合通道、协同创新通道、科技转化通道、人才引进通道、融资贷款通道等,先后出台《聚焦菁蓉镇打造双创高地若干政策》《创新创业中试基地管理办法》等20余项政策措施,并在成都市率先实施宽容失误机制,出台《关于宽容失误澄清是非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办法》等,创新建立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链条政策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双创政策供给和应用体系。

截至目前,郫都区已累计投入30.34亿元支持创新创业,为双创企业减免税费40,179.58万元,在此基础上成立鹃城金融控股公司,整合总规模15.2亿元的4支政府投资基金,建成郫都区双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汇集金融机构29家、特色金融产品129个,助力51家企业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与高校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9个,组建博士后工作站2个、引进博士后2名,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个、培养人才1.9万人,组建专家人才智库、柔性引进专家人才200余名;规划布局双创特色街区5个,建成菁蓉逆向创新基地等高校创业园(科技园)11个;依托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中心,聚集军民融合企业36家。

拥有优越发展环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年来,郫都区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可持续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在基础环境上,郫都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配套,改造双创载体119万平方米,差异化供给科研场地、专业楼宇、中试基地;精准对接创客需求,开通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建成1040套拎包入住标准创客公寓,为创客提供优越居住条件。

在生态环境上,郫都区是成都市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地,围绕菁蓉创客小镇,已建成上百公里生态绿道、沿清水河900亩生态艺术公园、108亩全国首家生态园林型“创客公园”。

在政务环境上,郫都区是成都市全区率先实现8小时办理完企业简易注销程序的城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三证合一”“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全区已优化审批服务事项573项,建设项目审批环节由三年前的19个压缩至4个,竣工验收审批时间由12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税务申报等12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四端”融合办理。

在创新环境上,郫都区打造创客专员服务团队,搭建线上“菁蓉镇协同创新平台”和线下“菁蓉镇国际创新创业服务超市”,聚集专业服务200余项;建立菁蓉管家制度,为双创企业及项目提供管家式服务。

在人才环境上,郫都区实施“引博入企”“星期天工程师”工程,引进中科曙光等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为双创企业发展精准匹配人力资源。

随着一系列政策制度和生态环境服务的不断优化,以及各项要素供给服务保障的提升,“创客郫都”已建成拓米应用技术研究院、大数据产业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丹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成都市郫都区菁蓉无人机飞行服务中心等,郫都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的高质量发展势头日趋强劲。

(本文配图由郫都区委宣传部提供)

2019-06-28 王 进 何子蕊 创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127.9万平方米,引进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69人,创建并发布全国首个“双创指数”,18个国家和省市级众创空间聚集双创项目3767个、创客10.6万人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5278.htm 1 郫都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三年嬗变能级跃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