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 琳
任何话语表达,都应该弄清楚究竟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说什么有利于实现自己话语的目的。“一带一路”话语的构建,应该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充分考虑如下关键环节。
首先,应慎选话语内容。
应该准确解读“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建设“命运共同体”“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追求,应该成为我们话语的重点。但目前有些话语有悖于上述价值取向。例如,有人把“一带一路”与军事问题相联系,这显然与“一带一路”的和平主旋律不协调。在话题设置和内容选择上,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有必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努力发掘共鸣点。2014年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是“丝绸之路”话题共鸣的成功典范。
其次,要善用话语形式。
“一带一路”话语,面向的国家众多,文化差异巨大,在选择话语形式时,不仅要考虑语言本身的特点,更应充分考虑受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因素,构建最为得体的话语体系,努力实现入脑入心的表达效果。要努力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的话语“本土化”,如此有利于增进受众的亲切感,容易赢得认同。要谨慎使用刺眼的字词,如媒体习用的“战略”“桥头堡”“排头兵”等,以避免不必要的歧义。
再次,要创新传播策略。
话语只有得到有效传播,才算完成了话语构建。只有创新传播策略,才能实现话语的有效建构。在“一带一路”话语构建中,除了一般传播策略和手段之外,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视。要改变自说自话的状况,设法寻求互动,寻找“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努力将话题及诉求与对方话语融汇,以期形成互动。例如,我国设置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这一话题,引发俄方的兴趣和回应,很快中俄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
单纯依靠政府和媒体传播容易给人产生“政治说教感”和“商贸兜售感”,效果有限。应该拓展传播平台,把政治话语、经贸话语适当转化为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推动学界、社团、地方、企业等民间交流对话,争取民意支持。
借助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移动媒体、展览等不同传播手段,采取适合国外受众特点的艺术化、大众化的表现方式,生动活泼地传播“一带一路”话语,追求“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适当借力外国媒体,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媒体和国际知名媒体,以期引起所在国人民的本土认同感。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评论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而这正是“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们要主动表达、正确表达、善于表达、得体表达,充分考量话语构建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