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看台

树立鲜明的智库意识

□ 来 友

地方社科院在智库建设中呈现出特色鲜明的亮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部分地方社科院智库树立了鲜明的智库意识,顺应智库发展规律,刀刃向内,对自身体制机制、治理结构、外部关系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些地方社科院相继实施创新工程,以优化科研资源分配为基础,大力推进学术理论创新、方法和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传播平台创新,较好提升了地方社科院创新能力。随着智库意识的觉醒,为满足智库建设实际需要,多数地方社科院发布智库报告,并发起、加入智库联盟。

在呈现亮点与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短板。

存在路径依赖和存量牵制。地方社科院最初是按照学术机构建设的,长期以来整个组织文化也是学术型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社科院向智库转型发展。如何利用好地方社科院长期以来在学术研究上形成的优势和资源,助推地方社科院向新型智库转型,是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一些社科院对存量优质资产进行“智库化”转化,取得了良好效果。

政策环境不配套。部分省市对社科院的专家仍参照公务员管理,在报酬激励、出国管理、人员流动等方面受到政策制约,在编制、职称、职务等职数管理和运行机制管理上仍类似于行政机关,不利于地方社科院自主性发挥,影响其向新型智库转型。

与党政联系缺乏“双向”渠道。省委省政府与地方社科院的联系尚未形成机制,地方社科院与省级部门的联系也未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多数地方社科院在基础数据获得方面仍存在困难。

地方特色不够鲜明。当前,地方社科院要明确自身作为新型智库的核心竞争优势与发力方向,擦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字招牌,与其他类型智库实现错位发展。

地方社科院普遍缺乏掌握前沿科技的人才,既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又擅长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才尤其稀缺。尽管很多地方社科院在内部形成了“多劳多得”“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但从大环境看,作为事业单位,地方社科院在招聘方面的自主权仍较小,人才“指挥棒”影响力有限,一定时间内仍面临编制缩减、人员老化、管理僵化、结构失调、人才流失等压力。

因此,当前地方社科院已具备较强的智库意识。地方社科院向新型智库转型,是一场系统性变革。现代智库研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需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思维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是地方社科院自我变革、自我调整的良好契机。地方社科院应树立特色鲜明的智库意识,在不断深化自身改革中找到服务地方的最佳路径,提升智库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2019-05-29 来 友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3641.htm 1 树立鲜明的智库意识 /enpproperty-->